第358章 療法手段⑴(1 / 2)

“唐朝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燕尾服以及對外交通日益頻繁,應形勢的需要,政府指派李績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經,又稱為‘唐本草’後又命蘇敬等重加修正,增加藥物114種。公元659年全國頒行,稱為《新修本草》,也放是因為國外的藥物陸續輸入,藥物品種日見增加;為了適應《唐新本草》,這本書由當時的政府修訂和頒行,可以算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以國家政府發行的藥曲;而這部本草記載的藥物有844種,而附有這也開創了我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這種模式不但對中國藥物學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還流傳到國外,對世界醫藥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我所說的這些都是中國古代藥物知識的三次大規模的總結,以後每隔一定的時期,由於藥物知識不斷的豐富,便有新的總結出現;比如宋代的《開寶本草》、《嘉祐補注本草》,也都是總結性的藥典,北宋後期,蜀醫唐慎微編成了《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他把《嘉祐補注本草》與《圖經本草》合並,增加了五百多種藥物,並收集了醫家、民間的許多單方驗方,且補充了經史文獻當中得來的大量藥物資料,這也讓這本書的內容更為充實豐富了,體係也比較完備,當時政府派出太醫進行修訂過三次,並加上‘大觀’、‘政和’、‘紹興’的年號,作為官書全國發行;明代的醫藥學家李明珍,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再一次進行徹底的修訂,‘歲曆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編撰成了符合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綱目》,李時珍死後的三年,明朝首次以官方的形式發行,這本書記載的藥物近兩千種,更是附有各種藥方一萬多個。”

“中華民國的成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統治,可是這個時期的中國仍未改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由於國家連年的軍閥混戰,社會動蕩不安,經濟衰退,導致了中國科技發展緩慢而不平衡,遠遠落後天歐美、日本等國家,進而失去了十六世紀以前中國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領先的地位;在西方國家的科技文化大量湧入的情況之下,出現了中西藥物並存的局麵,與之相應,社會和醫藥界對傳統的中國醫藥逐漸有了‘中醫、中藥’的稱呼,對於現代西方醫藥也因此逐漸稱為‘西醫’、‘西藥’;由於國民黨政府更是采取了廢止中醫的政策,更是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這也導致很多的中醫名家及世家對國民黨政府失去了信心,為了生存,便遠走他鄉生活,從而引發了中醫藥界的普遍抗爭;在醫藥學術工作者奮發進取,雖說困難重重,本草學或者說中藥學仍然有的發展,否則也不會有當前中國幾百年的老字號中藥房,而當前現存民國時期的中藥專著就有近三百種,而大多都體現為新穎、類型多樣、注重實用。”

“由於這些著作的論述範圍、體例、用語等方麵與傳統的本草有所不同,或者是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這當中綜合性的中藥著作和講義較多,內容多數偏於臨床實用;而前者以蔣玉柏《中國藥物學集成》最具有代表性,這本書總論、各論兩大部分;總論概述了中藥有關基本理論知識;各論按功效進行分類,分別記述了四百餘種藥物的別名、氣味、形狀、功用、製法、有毒無毒、用量、禁忌、處方等;其體例和內容與前者基本相似,不過更為簡明實用;再有就是秦伯未《藥物學講》,由分為發散、利尿、理氣、理血、溫熱、寒涼藥等十二大類加以介紹,再比如張山雷《本草正義》,就屬於傳統藥論性質,這本書結合了個人用藥體驗論述了中藥的藥性、功用以及鑒別、炮製、煎煮法等,直到現在都有著較大的影響;很多的中草藥的療效不但經受住了長期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已經被現代科學在研究所證實了,有些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已經全部或者部分地研究清楚了;比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堿、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堿、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堿就是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堿是指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