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療法手段⑶(1 / 2)

“針灸療法最早見於戰國時期問世的《黃帝內經》,‘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所指的就是灸術,詳細地記載了九針的形製,並大量地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都在中國流行,且傳播到了世界各國,而真正針灸的出現更早,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興硬物體,比如石頭、荊棘等物體碰撞了身體表麵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古人便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處的石塊刺擊身體的某些部位或者人為地刺破身體讓其流血,以減輕疼痛。人們已掌握了挖製、磨製技術,可以製作出一些比較精致的、適合於刺入身體進行治療疾病的石器,而這種石器就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砭石;人們就用‘砭石’刺入身體的某一部位治療疾病,砭石在當時還常常用於外科化膿性感染的部位切開排膿,又被叫做針石或者‘砭石’;中國最為神奇的《山海經》曾經記載:‘有石如玉,可以為針’,這也是關於石針的最期的記載,中國在考古當中曾發現過砭石的實物,這也就證明砭石便是後來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灸法產生於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就是人們在使用火的過程當中,人們便發現身體某些部位的疼痛經火的燒灼、烘烤,可以得到緩解或者解除,從而學會了用獸皮或者樹皮包裹燒熱的石頭、砂土進行局部熱熨,慢慢地發展以點燃樹枝或者幹草烘烤進行治療疾病。人們經過長期的摸索,選擇了易燃而具有溫通經脈作用的艾葉作為灸治的主要材料,在體表的局部進行溫熱進行刺激,進而炙法和針刺那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由於艾葉具有易於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後來成為了最為主要的灸治原料;‘砭而刺之’也漸漸地發展為針法,‘熱而熨之’漸漸地發展為灸法,這就是針灸療法的前身。針具的‘針’,中國的繁體作‘針’,而字也從金從鹹,表示‘金屬’,比如金、銀、青銅等材料,‘鹹’的意思為‘酸澀’,‘金’與‘鹹’聯合起來表示:‘一種產生酸澀感覺的器具’;當然也不能排除古人采用油炸過的竹針作為一次針具的可能,而這處竹針叫做‘箴’,字形當中的‘鹹’,依然是‘酸澀’的意思;針灸學起源中國,有著幾千年曆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是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嚐百藥而製九針’;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就有‘石篯’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孟子》裏的記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當前中國各地所挖出的曆史文物進行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應該在石器時代。”

“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者不適之時,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於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使原有的的症狀減輕或者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人用的都是不鏽鋼針,據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就是中醫針灸的發明人,伏羲氏不僅畫八卦,結繩為網,教民田獵,而且‘嚐百藥而製九針’、‘嚐草製砭’。砭就是砭石,也就是華夏民族最早的針灸,而灸法的起源與發現和使用都有著密切的關係,當身體有某種不適時,用以去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艾灸;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也隨著臨床醫學經驗的積累漸漸完善。”

“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中國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當中就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論述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和灸法治療等,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係統。《黃帝內經》作為現存中醫文獻最早而且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經絡係統,已經有了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與經脈係統相關的標本、根結、氣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灸方法、針刺適應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詳細的論述,尤其是《靈樞經》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係統,所以《靈樞》是針灸學術的第一次總結,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濱核心內容,所以《靈樞》也稱為《針經》。《內經》之後,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更是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鑽研《內經》等著作,撰寫成《針灸甲乙經》,這部書當中全麵論述了髒腑經絡學說,發展並確定了近四百個穴位,並對其位置、主治、操作進行了論述,同時介紹了針灸方法及常見病的治療,這也是針灸學術的第二次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