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種認識非常的古樸,甚至還帶著某些想象的成分,但是它確實體現出古代醫家對於循環生理學的認識,並為古代脈診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血液速度的認識方麵,中國古代醫家已經注意到血流速度問題。《難經》記載著:人一呼,脈管中的血液流行三寸;一吸,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共流行六寸。‘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雖說這樣的認識不是非常的精確,卻是非常的意義的,因為血液速度是血液循環狀態的一種重要指標,現代醫生為心血管係統病人做臨床檢查,也把測定大、小循環的時間當作一種常規;呼吸和脈搏頻率關係認知,《內經》上所說:人一呼,脈跳兩次,一吸,脈又跳兩次,一呼一吸,脈跳四次。‘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這樣的話語,連續計數,以每分鍾呼吸十八次計算,一分鍾脈就跳七十二次,而在這裏不僅明確地指出脈搏和呼吸的關係,同時也知道呼吸和脈搏頻率是一和四的比例,與現代生理學所觀察的是一致的;這之外,《內經》還記述了脈搏和呼吸次數之間的比例改變是一種不正常現象:人一呼脈隻跳一次,一吸脈隻跳一次,以及人一呼脈跳動三次,一吸脈跳動三次,都是病態。‘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日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日病溫,尺不熱脈滑日痛風,脈澀日痹。’;所有的人都知道,脈搏和呼吸之間的關係反映心髒和肺髒功能之間的關係,臨床方麵不難觀察到,由於肺循環和動脈血液缺氧引起心跳節律不齊、脈搏的性狀因之改變的情況。”
“中醫對於切脈部位識,切脈的部位,在中國古代還是有一段更變的過程;先後有過‘遍身診’、‘三部診’和‘寸口診’等之說;最開始之時,主要是‘遍身診’,就是按摸全身,從頭到腳可以觸摸到的動脈,包括頭、頸、兩頰動脈,上肢的撓動脈,下肢的烴後、足背、膕、股動脈,這些部位的動脈都在體表,或貼於骨上和皮下;《內經》記述的切脈,主要就是‘遍身診’;‘遍身診’又叫‘三部九候’診,‘三部診’是指診頭部的穎頹動脈、腕部的寸口就是撓動脈和足部的跌陽,背動脈;寸口診就是切摸兩手掌後突起,撓骨莖突的撓動脈,就是中醫常說‘獨取寸口’,這主要是因為古人認為寸口是人體經脈的會合處,診寸口可以了解人體氣血的情況;像這樣的方法,《內經》早有記錄,以後出現的《難經》、《脈經》等書籍所記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診,而且一直沿用到現在。”
“‘遍身診’後來已經不時常使用了,甚至不用了,其實,這種方法即使在現在仍有著非常強的實際意義,血液在心髒收縮時,產生的壓力波叫脈波,脈波通過動脈管傳到周身;脈波的形狀隨循環係統情況的改變而改變,它反映心髒的情況,也反映動脈管的彈性情況;所以,觀察全身各處的脈搏形狀,可以得到更全麵的診斷體征;比如,主要由於主動脈弓等有關動脈發生病變而造成的‘無脈症’,因肢體積血,可使上肢和下肢的一些動脈搏減弱或者消失;對這樣的病人進行‘遍身診’,就可以幫助了解他的血管的病理情況;比比如對心髒病人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人,用‘遍身診’也很有意義,對病症更為清楚。”
“與切脈有關的因素,《內經》所說,診脈要常在清早,這時人的陰氣未動,陽氣未亂,才可以查出不正常的脈,又說脈應四時氣候而變動;並指出診脈要注意人的性格的勇怯,骨肉皮膚的質地,‘形之肥瘦’,人的精神因素等情況,認為驚恐、憂慮、動靜都會使脈發生變化;而這之後的脈書,在這一方麵的論述更加全麵,諸如男女長幼高矮等等都在注意之列;現代生理學證明,人類心髒的活動:心搏率、心血輸出量等。是很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化,以心血輸出量來說,在十分靜止的狀況下,如清晨初醒尚未起床,人的心血輸出量就相當恒定,又比如人的正常心搏頻率,不但男女有差異,長幼不同,就是同一個人在同一天內,也常因體態的改變、活動的多少以及精神等因素的改變而變異,便可以看得出來,古人對於切脈有關因素的觀察是非常細致的,因為這時分辨正常脈和病脈是很有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