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鄧大人”煉成記:從失蹤者到領導核心(1 / 3)

“鄧大人”煉成記:從失蹤者到領導核心

封麵

作者:湯湧

1976年,在周恩來逝世後的追悼活動上,鄧小平念了一段無懈可擊的悼詞,在他的描繪當中,周恩來這位馬克思主義者非常熱愛毛澤東,直到生命的最後還在念著這位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詩詞。

這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的出現讓美國《時代》周刊也感到疑惑,他們把鄧小平的照片放上他們的封麵,認為鄧小平應該是周恩來的繼承人。

在此前的兩年中,鄧小平風一般地進入西方國家的視野,從1973年2月從江西的下放地點回到北京,到1975年1月他已經擔任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同時兼有黨、政、軍職務的他看上去似乎是周恩來的當然接班人。

鄧大人的消失

在熱播電視劇《曆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支持鄧小平的青年

夏建國在街頭高呼“鄧大人!你在哪裏?”,有藝術創作的成分,

但是鄧小平確實是群眾議論的中心人物。

但也正是在之前的兩個月中,鄧小平從公眾視野中消失,僅僅負擔一些外交工作,在1975年底,他又一次被停止了一切職務。

可以確定的是在周恩來去世之後,毛澤東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在兩年前毛澤東曾經安排鄧小平和王洪文一起外出視察,以確定他們能否在自己身後一起共事,王是一個外表英俊的年輕幹部,毛一度把他看做自己的接班人。但王對政治的認識極其膚淺,在毛澤東問到自己死後將會如何時,王洪文說的是繼承遺誌繼續革命,而鄧小平則憂心忡忡地說,軍閥割據,爆發內戰。毛澤東更滿意鄧小平直言不諱的回答。

王洪文和江青、張春橋、姚文元以及毛澤東的侄子毛遠新是鄧小平最危險的敵人。前四人被毛澤東稱為“四人幫”,他們和毛澤東、鄧小平以及毛澤東選擇的代總理華國鋒之間,有著微妙和複雜的關係。

在熱播電視劇《曆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支持鄧小平的青年夏建國在街頭高呼“鄧大人!你在哪裏?”,有藝術創作的成分,但是鄧小平確實是群眾議論的中心人物。

“鄧大人”這個稱呼是在1962年之後逐漸出現的。那一年上映的電影《甲午風雲》當中李默然扮演的“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讓觀眾們印象深刻。

電影中的鄧大人忍受著大清國內政、外交的不給力,炮彈裝填藥裏填滿沙子,西方各國和日本蛇鼠一窩(這點是藝術創作),鄧大人在絕望中試圖撞沉吉野,最終壯烈犧牲。

幾乎很容易在姓氏上從鄧大人聯想到鄧小平。1962年的中國經濟正處於大躍進和三年災荒之後的調整期,而鄧小平則作為總書記在這一輪調整中表現得非常活躍。這輪調整的思路和1956年的思路基本一致,那年鄧小平作為中共中央書記處總書記作了修改黨章的報告,提到了群眾路線,民主集中製和黨內監督、群眾監督,在1957年更是作了《現在的主要任務是搞建設》的報告。

和鄧世昌一樣,鄧小平是一個愛國者,有決心,意誌堅定,鄧小平甚至和李默然一樣有著寬大的方臉盤,他們都是身體粗壯的男人,雖然鄧小平要矮許多。

但是鄧小平在柔的一麵要遠遠勝過當年的鄧大人,他知道如何在關鍵時刻順應形勢,首先保全自己,而後再圖再起。這種特質讓他在6年之後的那場浩劫中保全了性命。

周的推薦、毛的選擇

毛澤東身邊最缺的不是口號推廣者,

而是有行政經驗和執行力的人。

鄧小平在1973年2月離開他的下放地點江西,回到北京,此前的一年裏,他兩次寫信給毛澤東要求回來工作。

鄧小平在1966年以來的“文革”漩渦中表現出了自己的智慧,他的檢討書寫得滴水不漏,隻承認自己跟不上,不學習,毛澤東思想沒有林彪掌握得好。

這篇克製的檢討書和本身比較低的職位讓鄧小平有了出來工作的可能。和劉少奇相比,鄧小平不是毛澤東認可過的接班人,他當時最重要的職位是中共中央書記處總書記,和今天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相比,這是一個低得多的秘書長式職務,是黨主席的辦事機構,類似於樞密院或者軍機處的設置。

毛澤東急需一個深諳國務的人,1966年以來經濟受到了政治運動的巨大衝擊,大批青年被下放到鄉村,在1969年至1972年間,農村出生的人口急劇增加。

1971年林彪死於飛機墜毀之後,周恩來承擔了高強度的工作,他在1972年5月被檢查出了癌症,他可能是中共高層最勤奮的領導人,“他一天工作12小時,有時在16小時以上,一生如此。”鄧小平曾經這樣評價他。

和充滿浪漫主義的毛澤東相比,周恩來要處理各種事無巨細的具體工作,又要在“四人幫”的攻擊下提防猜忌,保全自己和一些重要的戰友。他在經濟工作上的副手是副總理李先念,但這遠遠不夠。

鄧小平從1920年代就擔任了中央委員會的秘書長,黨務工作經驗豐富,中央書記處的工作經曆使他熟諳黨政聯絡工作。此外他是出色的政治委員,在他擔任政委的時候,八路軍一二九師從一萬多人增長到了30萬人,還不算地方部隊。他頗有膽略,曾經去軍隊裏發動暴動,組織了百色起義(在第二代領導人當中,習仲勳和薄一波也都有過兵運的經曆),他軍事上的最高成就是淮海戰役的總前指書記,而這場戰役是摧毀國民黨軍隊最多的一次。

鄧小平似乎是挽救局勢的一味複方猛藥,此外他也得到了周恩來的支持,他們兩人的私交不錯。在被收錄入《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的《答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問》當中,鄧小平回憶了自己和周恩來的交情:“我們認識很早,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就住在一起,對我來說他始終是一個兄長。我們差不多同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1950年代,中央把地方局書記調任進京,這就是著名的“五馬進京”,其中的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和財政部長,在這期間周恩來發現了鄧小平的治國才能。

鄧小平有一股嚴厲的氣質,本來他被安排到華東局擔任書記,但是隨著進軍順利,中央安排他繼續在“劉鄧大軍”中進軍西南,讓這個四川人在西南局擔任書記,這是一個衣錦還鄉的故事,他卻從來沒有像毛澤東那樣回家鄉省親,而是派人把繼母等親戚接到了重慶,讓被劃為地主的弟弟交出土地,以免土地改革時讓地方上棘手、不好處置。

孤臣是最好的治國之人。

雷霆一般的失蹤者

在1973年到1975年的表現讓黨內和群眾對鄧小平的能力

印象深刻,也讓他的政敵更想置他於死地。

在1973年到1975年之間,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表現出了雷霆一般的效率和能力,這讓“四人幫”感到了恐慌。

國務院裏毛澤東還提拔了一批工農出身的幹部,比如才30多歲、女工出身的吳桂賢和文化不高的大寨幹部陳永貴兩位國務院副總理,這可能代表了他工農聯盟治國的浪漫情懷,但毫無疑問,治理國家需要的是精通人情和世情的幹練老吏。

1973年12月,毛澤東建議任命鄧小平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但這個任命到1975年才正式達成,1974年周恩來則把外交事務委托給鄧小平來處理,基辛格發現鄧小平是個很難對付的對手,不容易親近,太直率,有事說事。

鄧小平也去聯合國宣揚毛澤東的最後一個國際理論,這也是毛澤東一生中的最後一個理論:“三個世界理論。”毛生命的最後幾年當中不斷地對世界革命局勢發表看法,成為全世界的革命導師。在這場成功的發言之後,鄧小平在毛澤東接見巴基斯坦總理時被安排坐在了毛澤東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