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不求回報的忠誠——明時代(1 / 3)

就這樣子,除了在最北的北方還殘留有北元之外,其他的地方則是統一的狀態,而朱元璋也開始了他對國內的經營。首先為了要讓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因此就隨著製度整飭的展開,而同時進行了幾次的大肅清,像是胡惟庸之獄、藍玉之獄等相繼發生。所謂的獄,指的就是肅清這件事,而胡惟庸和藍玉,原本都是朱元璋的重臣。

朱元璋這個人,雖然說是統一天下的英雄,然而要說到他殺的人,其實在曆史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怎麼說呢,他光是在胡惟庸之獄和藍玉之獄就殺了五萬人。總之,稍微有點才能的文官、武官,還有其家族,合起來共有五萬餘人被殺,史上稱為“胡藍之獄”。

這時的常遇春,早已在三十多歲時因病去逝。而徐達也同樣遭到懷疑——徐達這個人喜歡吃鵝肉,朱元璋還曾把鵝肉當做探病時的禮物,然而這鵝肉卻有毒,因此就留下了一則即使明知這可能是朱元璋所下的毒,徐達但卻依然流著眼淚將鵝肉吃下的故事。此外,他的侄子李文忠也是個文武兼備的名將,他曾對朱元璋提出不要再繼續殺人的忠告,隻是沒想到第二天這個人就突然暴斃了。

在之前也曾經提到過的,由清朝趙翼所寫的《二十二史劄記》之中,有著“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兼而有之”的評價,說明朱元璋似乎有著多重的人格,以一介平民的眼中來看,感覺實在是不太好。

朱元璋這個人對農民十分地照顧,然而對知識分子似乎卻異常地憎惡。當時有個著名的詩人名叫高青邱,他因為說了朱元璋的壞話而被殺死,和後來中共的文化大革命沒什麼不同。總之,應該要支撐朝廷的五萬人就在短短的時間之內都被殺了,這樣的殘忍霸道將遺留到千古之後。漢高祖劉邦雖然也曾肅清,可是和朱元璋比起來實在是不算什麼。

再說另一件事情,洪武帝的長男,也就是皇太子,因為早死的緣故,到了最後要決定繼承人的時刻,至於候補的人一共有兩個,一個是皇太子的孩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孫子。另一人則是朱元璋的四男朱棣,他被封為燕王,非常地武勇,一直在北京——當時明的首都乃是南京——擔任北方防衛軍司令官的職務。他不光是皇帝的兒子而已,同時他也繼承了父親的軍事才能於一身,曾數度與蒙古軍作戰皆獲勝利。也因為如此,在建國之後沒有多久,就有讓燕王這般具有實力的人來當皇帝為佳的意見出現,隻不過依據禮教的順序,還有嫡孫這一點來看,才有把帝位交給孫子的看法。

朱元璋對這一點也十分煩惱,在聽取了他人的不同意見後,最後決定將孫子立為皇太孫,而決定讓其繼承。隻是,孫子畢竟還是個小孩子,而朱元璋這個人又生性多疑,簡直到了一種病態的地步,最後就把將來可能會對其孫子的帝位造成威脅的人通通都給殺了。之後,就有了朱元璋將五萬餘人殺掉,然後讓自己一族立於其上的說法。就在把人幾乎都趕盡殺絕後,朱元璋去世了,而皇太孫就登上帝位,稱為建文帝。

以下是幸田露伴的《運命》,以及中國的《女仙外史》之中所描畫之故事的世界。

建文帝雖然好不容易才登上帝位,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容易解決。洪武帝有許多的孩子一一在各地封侯,他們都各具勢力,而最大的勢力還是燕王。因此側近就對建文帝說,隻要這諸方之王——從建文帝看來,這些人都是他的叔父——還存在一天,建文帝就不能安心。而如果不將燕王的勢力擊潰的話,總有一天他會起可謀反,所以最後一定是要將燕王打倒才行。隻是雖說如此,剛開始要向他下手總是有困難,因此就必須先從其他人開始著手。建文帝便依次以各諸候態度不好、或是有謀反意圖等等(其實這也隻是借口而已)用各種的名目將他們逼死,或是把他們的領地給收回。

在燕王的眼中看來,當然也知道其最終的目的就在於自己,於是就以無法忍受自己被誣賴謀反為由,而造成後來無法兩立的狀況,也就是如果不將建文帝打倒,自己就無法生存下去。

在此出場的乃是第八十三位的姚廣孝,他的法號為道衍,也就是說,這個人是和尚。不過,他的父親則聽說是一名醫生。總之,他在禮佛的過程中,同時也學習了陰陽術與詩文,是一個相當有名的和尚。因此他也跟著燕王來到了北京,雖然寄身於北京的寺廟之中,但卻常接受燕王的谘詢,而成了燕王的政治顧問。當然,這個和尚也不是一個普通人,最後勸燕王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幹脆起兵的就是他。

這時朝廷為了監視燕王,就派了一個將軍過來,說如果燕王的樣子有異的話,就直接將他捉起來殺掉。而燕王則以生了重病而求代遺言的理由把這名將軍給找來,然後就把他給殺了,之後隨即舉兵。雖說是舉兵,然當時燕王的兵力其實隻有少數的親衛隊八百餘人而已,讓人有著他不知何以爭取天下的感覺。

就在舉兵之時,刮起了一陣暴風,把燕王宅邸屋頂的磚瓦吹落了一片,摔碎在地上。就當大家都認為是凶兆而臉色大變時,隻有姚廣孝一個人說是吉兆。他說:“像這樣便宜的瓦片摔碎了,就是老天鼓勵我們,要讓我們以黃色的瓦——也就是隻有皇帝才能夠使用的東西采取代的證明。”讓眾人精神為之一振。

燕王的舉兵雖然讓朝廷為之一驚,然而其實早就心裏有數,所以也準備好了五十萬大軍來應付。因此就成了五十萬對八百之爭,一開始根本就無從談論勝負。當然,燕王也努力地在各處征集兵員,特別是他的弟弟寧王這個人,由於也是負責防衛北方之故,因此手中有不少軍隊。由於燕王和寧王感情頗佳,所以在借用了寧王一半的軍力之後,便開始了南下之舉。

這個寧王乃是一個對文化頗有研究的人,雖然個性有點古怪,但他卻對中國的戲劇有不少研究,甚至還曾經自己寫過戲劇的腳本。他關於戲劇的研究書籍也成了相當重要的文獻。

在此發起的這場內戰,叫做靖難之役,也是這場連續政變的總稱。

這時負責指揮朝廷五十萬大軍的是一個叫做李景隆的人,他乃是六王之一李文忠的兒子,然都是個才能遠不及於父親的平庸之人。在幸田露伴的《運命》一書中,雖對李文忠讚譽有加,但也說到他的兒子實在不行。總之,是個沒有決斷力的人,總是讓對方有機可趁,最後造成全軍覆沒。隻是朝廷的後台畢竟比較硬,還是能夠依次地送上大軍,實際上燕王也曾有一度差點喪命。當他被敵人追趕時,周圍連一個人都沒有,於是燕王也隻有在大軍快要逼近的時候故意使出險招,他策馬跑上一座小山丘,故意舉起馬鞭,做出向山丘的另一邊呼叫己方的動作,朝廷的軍隊見了他的舉動反而不敢靠近。像這樣危險的場麵聽說還不隻一次,連燕王的鎖甲上都還留有不少被敵將的長槍所刺傷的痕跡。

這時發生了一個很諷刺的現象,那就是朝廷的兵員雖多,然而卻沒有一個可以統括全軍的將軍。這樣的人才本來應該有的,隻是全都被朱元璋給殺了,即使有可以擔當部隊長的人,但能夠擔當大將軍一職的人就幾乎完全找不出來了。因此一次次的戰鬥下來,燕王的支持者愈來愈多,而朝廷中的背叛者也陸續出現,最後南京——這時並不叫做南京,而是稱為應天府,總之就是現在的南京就對了——終於被攻陷了,而建文帝也失去了蹤影,消失在戰火之中。後來除了有建文帝死於當場的說法之外,也有其實他當時還活著,隻是化身為僧侶逃脫的說法,這個說法被當成小說的題材,也就是日本幸田露伴所寫的《運命》。

把明初期的曆史與日本做一個比較,朱元璋可說是兼具了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人的個性,建文帝為秀賴,而燕王則像是德川家康,以分合的局麵來看也蠻吻合的。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倒是在於南京這個城市。在曆史上,這兒一直是南北朝時期的首都之一,其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則隻在明初,以及中華民國初期,而不可思議地,它做為首都的時間都不長。

不知道是誰曾經說過,大阪這塊土地,在日本史看來,乃是古時難波京的所在,之後豐臣政權時曾把大阪城列為首都,然而,卻總是難以持久。因此若把南京的曆史拿來和大阪的曆史做比較的話,其實也有著這樣有趣的共通點。

後來,燕王終於滅了自己的侄子而當上了皇帝,也就是永樂帝。這個成祖永樂帝以軍人的麵相看來,確實是一個十分優秀的人,如果沒有因他登上帝位而被排除的話,他在名將百人之中應該也是數一數二的人才是。

這時,在建文帝的側近之中捉到了一個叫做方孝儒的人。這個人乃是之前洪武帝因看重他的學問,所以才任他為孫子建文帝的老師,當時是被譽為儒學大家的人。他為了建文帝提了許多的進策,最後讓建文帝不得不和燕王決一死戰的,也就是這個人。

因此,當永樂帝抓到方孝儒時,曾說過如果方孝儒願意出仕於他的話,就原諒他的罪過的話,然而方孝儒卻死都不答應。不隻這樣,當永樂帝要他寫自己登基的詔書,而把紙筆拿給他時,方孝儒則大筆一揮,寫下了“燕賊篡位”的四個大字。也就是把燕王喻為賊,而這毛賊居然奪下了帝位之意。寫完之後,更把筆往永樂帝,讓永樂帝大為光火,就把他給殺了。不光是方孝儒一個人,永樂帝還把他的族人、友人,以及其弟子等八百餘人全都給殺了,光從勝量下點上來看,將永樂帝與忽必烈對待文天祥的態度拿來一比,就可以看出忽必烈偉大的地方了。

方孝儒這個人是個儒學原理主義者,因此雖然他本身的學問很深,然而輔佐建文帝一事則是相當失敗的。結果,除了逼使燕王謀反之外,朝廷也因此潰敗,在現實的政治和軍事上可說是個沒有任何能力的人,說實在的,其實放著他不管也就好了,就算要把他殺了,也犯不著連他的家族和友人也全都牽連。聽說姚廣孝也曾說過不可以殺方孝儒的建言,隻是永樂帝沒有聽進去就是了。

姚廣孝這個人和漢朝的張良一樣,並沒有親自率兵作戰的經驗,而是以軍師的身份活躍,隨侍永樂帝之側擔任戰爭的指導。總之,對以八百兵力起兵的燕王來說,能夠擊破五十萬的大軍而取得天下,這個人有著十分重大的功績。

姚廣孝這個人在當時雖然是一名和尚,但在永樂帝即位之後,就還俗而回到了姚廣孝這個名字,一直以顧問的身份待在永樂帝的身邊。不過據說曾有一次,當他返回自己的出身地想要拜訪友人的時候,友人就以其為謀反者的同伴之名而不願意見他,留下了這麼一則故事。

建文帝這個人以年紀輕輕地就走到了悲劇性的最終幕,這一點和豐臣秀賴相同,同樣地也得到了許多的同情。因此就有著諸如其實他是從火焰之中逃出等等的說法,這一點和秀賴傳說也是相同的。在正史的《明史》之外,有著一本名叫《明史紀事本末》的書,在這本書中就清楚地記載著建文帝確實是有自其中逃脫的,而且還有注明何年何月於何處有人見到的詳細記述。如果這些全都是虛構的話,那我認為寫下這些的人應該相當具有小說家的才能才是。根據上麵的記載,流亡的建文帝一直到年歲已大,和曆史已經沒有什麼關係的時候,才被朝廷迎回,最後平穩地度過餘生。我想這大概就是民眾的願望吧!

無論如何,永樂帝在此統一了天下,不過他畢竟還是覺得這樣待在應天府心裏實在是不舒服,也許是那種再怎麼說這兒也是敵人之地的感覺在作祟吧,因此最後就把都城移到自己原先的根據地北京。正確地說來,是在都城遷來此處之後才有北京的名稱的,根據《亞細亞曆史事典》,上頭寫的正是“才稱為北京”。而在這之前乃是稱為北平。另外,也稱作順天府。

把都城移到本來住慣了的北京,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理由,那就是這時的北元又開始蠢動。在它們的內部抗爭之下,本來勢力是已經相當衰微了,然而取而代之的是韃靼和瓦刺等兩個新部族的出現,造成北方的威脅不斷。因此才把首都移至北京,由皇帝自己負責北方軍事的領導。

那些對於永樂帝將方孝儒給殺死一事有所非難的人,對於皇帝自己擔任北方軍的總司令官來意圖對抗來自北方威脅的這一點上倒是有相當不錯的評價。實際上,永樂帝也不隻是駐守北京,他也以北京為前進基地數度往蒙古的方向出擊,這一點他確實是個氣宇壯大的人。

前麵也曾提到過元順帝其實並不是蒙古人的說法,關於永樂帝,其實也有著他並不是漢人的說法。永樂帝對忽必烈相當地崇拜,除了有許多地方看得出來他是努力於以其後繼者自居之外,在朱元璋滅元的時候,也曾把蒙古宮廷中的一名美女據為己有。在傳說中就有這名美女其實乃是舍身侍奉於朱元璋的說法。永樂帝乃是漢人皇帝之中惟一的一個越過戈壁沙漠進行遠征的人,由於有人認為漢人的皇帝是不可能做到這種事情的,因此才會有這種說法。

關於朱元璋這個人,剛才也曾經說過,他是一個會把具有威脅子孫地位可能性的人全部加以除去的人,萬一永樂帝具有這種可能性的話,其實根本就不可能會讓他生下來,更不可能會有一時——當永樂帝身為燕王的時候——還想讓他可能成為自己繼承人的想法。事實上,如果這時就讓燕王當上皇太子的話,那就根本不可能會有靖難之役的發生了。因此我認為以上的說法也隻是好玩罷了。

對了,永樂帝這個人對於大海也是相當有興趣的,因此在這時就有了第八十四位的鄭和)登場。

鄭和這個人是一名伊斯蘭教徒,從他雙親的那一代開始就居住於雲南。當雲南地方因明的勢力而被平定之際,當時的鄭和年紀還小,他就在這時候被俘虜帶走,最後成為宦官而開始仕奉於燕王。因此在靖難之役的時候,他也曾以武將的身份活躍,不過,大家關於他的記憶,應該還是在於他乃是一名大航海家。

永樂帝命令鄭和率領史上最大的艦隊出海,其實會做這件事情,也是因為建文帝有可能逃往海外之故,因此而有著出海乃是要搜尋其下落的說法。與其說完全沒有這種可能,不如說這乃是順便要來得恰當些。我認為本來的意義應該還是在於確保自南宋以來的海上貿易路線才是。

總之,鄭和也成了小說的主角,有一本《三寶(保)太監下西洋記》就是他的故事。在這兒,三寶指的是鄭和,而太監則是指宦官中比較偉大的人。所謂的三寶本來是宦官的通稱,但後來幾乎要成了鄭和的別名。(編者按:鄭和初名馬三寶,這裏作者指“三寶為宦官的通稱”係謬誤。)這本書也就是他下西洋的記錄。至於所謂的西洋,在這兒指的應該是印度洋,從中國看來,這乃是位於西方的海。

在此,大概是西元一四○五年到一四三三年之間的事情,在這大約三十年間,共有七次航海。在這兒,鄭和所率領的船相當地巨大,一隻就有那有名的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船五倍大左右,在在表示著當時中國的航海以及造船技術的進步。這隻艦隊是以百餘艘左右的船艦構成,而帶去的人數,包括乘船的士兵、官吏,以及翻譯人員、醫生、學者等在內,合計有二萬數千餘。

在今年,關於鄭和資料最詳盡的日文書終於出版了,那就足《中國支配海的時代》一書——不好意思在這兒舉了其他的出版社,這本書乃是新書館出版——我認為這本書也是對於中國曆史有興趣的人所應該要讀的。雖然我並沒有受到任何的委托,但我還是要來宣傳一下,畢竟這是日語書籍中關於鄭和最詳盡的一本書。不光是鄭和而已,書中還把所有中國海上至今出人的事情全都記載了。

隻不過,在這本書的封麵上描繪的是一名長有長髭的武將,也許所要表現的就是鄭和吧?可是鄭和是一名宦官,因此並不可能會長胡須。當然,像宋朝童貫那樣子極度少見的例子還是存在,隻是這終究還是日本描繪的畫師的一個大錯誤。其次,書中對道教和佛教沒有仔細地加以區別。最近,日本出了一套以水滸傳為題材的漫畫,然而其中在道教的本山裏居然出現了佛教的和尚。道士和和尚不同,既不剃發、也不剃須。我認為如果作家沒有在這一方麵分辨得很清楚的話,那麼對畫圖的人來說實在是很不公平的。

說到鄭和共實行過七次大航海的計劃,一直在印度洋出入,最遠的一次還到達非洲的東海岸。也許這一點大家並不太知道,不過在非洲東岸的某個港口遺跡挖掘時,有不少的中國古物出土。像是中國的錢幣、陶器的碎片等。當時的印度洋除了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之外,再加上中國人,可說是東西交通相當盛行。至於從歐洲來到這兒的瓦斯科·達·格馬,則是很久以後的事情。因此,就算把印度洋稱為鄭和的海,其實也不為過。

在這七次的遠征中,他也不斷地擊退海賊,甚至還在被卷入王位繼承的紛爭時幫助正統的國王等,因此雖為一航海者,但在名將之中也有相當高的呼聲。基本上,他是在西元一四○○年時率領著二萬數千餘人來到非洲的,光是這樣的統率力,就足以稱為名將了。

鄭和雖然沒有前進到歐洲,但在《中國支配海的時代》一書,提出了鄭和可能具有發現澳洲的可能性的說法。由於這是由英國人所寫的書,說來其立場可能甚為公正。因此,我也有著也許那上天會在澳洲西北部某一個無人的海岸挖掘出作為鄭和上陸證據的石碑的夢想。

這在談到第五十七位的王玄策時也曾經提到過,鄭和雖然率領了這樣的大艦隊進行遠征,然而並沒有設立裏什麼殖民地。在海的彼岸建立殖民地這樣的想法,在中國幾乎是沒有的。也因此,忽必烈對日本的遠征,在中國的曆史上其實是相當異常的事。忽必烈也曾派艦隊前往爪哇,不過也是完全給趕了回來。

在這裏我想到一件事情,有一位有名的女性作家在最近所寫的關於北條時宗的文章中,提到了世界上惟一擊退蒙古軍的民族就是日本一事。這個人對西洋的曆史非常地熟悉,但恐怕也是一個認為世界就隻有由日本和歐洲兩者所組成的人吧!蒙古軍不但在現在我們所提到的爪哇也遭到了失敗,在埃及甚至還敗於陸戰之上。當時埃及軍的指揮官,就是那有名的拜拜爾斯。接下來,蒙古也曾三度派遣大軍前往越南,但三次皆失敗而回。當時指揮越南軍的人,也是越南史上最大的英雄,一個名叫陳興道的人。蒙古軍在於歐洲方麵確實是所向無敵的,可是在其他的地方就有不少的失敗了。也因此,要說世界上惟一擊退蒙苗軍的就隻有日本人,就是非常可憐的錯誤了。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還有人這麼想,而雖還是一位相當具有學識的人,這點讓我覺得非常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