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跟王馨平學打高爾夫(1 / 2)

跟王馨平學打高爾夫

Home

作者:晁珊珊

兩年前的電影《誌明與春嬌》,把王馨平和她的《別問我是誰》這首經典歌曲再次帶入了人們的視線。作為香港樂壇曾經炙手可熱的明星,相比20多年前,王馨平坦言如今的她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與內心,而這些領悟都與她多年的高爾夫經曆有關。

“保持身材,擴大朋友圈,挑戰自我……高爾夫給現代輕熟女和熟女們帶來的這些‘紅利’不必多說,更重要的是,當我打了高爾夫球之後,我才發現高爾夫哲學和人生有著相似的軌跡與關聯。比如高爾夫的基本杆數是72杆,人類的平均壽命是72歲;高爾夫球場的18個洞就是人生所要經曆的18個坎兒;高爾夫的沙坑、長草等各種障礙就好比人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挫折。”

“你這一杆打得好,未必下一杆打得也好,”王馨平說,“起起落落的人生也是如此。”

曾經的歌星,如今的球癡

2001年,王馨平和香港金融才俊Stephen Lee結婚,隨即淡出了娛樂圈,從此開始了她的“主婦生活”。

小時候沒有那麼喜歡運動的王馨平卻在婚後受丈夫的影響開始打起了網球,身邊的很多朋友向她推薦高爾夫,王馨平對此很抗拒,“高爾夫太慢了,沒有網球刺激”。直到有一年春節,王馨平和老公到加拿大看望公婆。冬天兩個星期的時間實在閑得無聊,當地的朋友又都泡在高爾夫室內練習場。Stephen對王馨平說:“不如我們也去嚐試一下。”就這樣,王馨平在高爾夫練習場就開始打上了癮。

“後來才知道,剛開始的抗拒是因為不懂高爾夫。”王馨平說,“我當初就覺得奇怪,網球是快速運動的我都能打得很好,那個小白球就在那不動,怎麼就打不到呢?好容易打到了之後,心裏就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就希望把這種狀態持續下來。”隨著對高爾夫的了解不斷加深,王馨平對高爾夫也越來越欲罷不能。

高爾夫是一麵鏡子

透過高爾夫,王馨平重新了解了自己。“打高爾夫之後,才發現人的耐性真是無限大,也變得越來越寵辱不驚。”

在剛開始打高爾夫的前兩年,王馨平幾乎每天都去練習場和高爾夫球場打球。最頻繁的時候,每天能夠打兩場球。打球一年之後,她的成績就突破九字頭,達到了八字頭。在那段時期,她看書隻看跟高爾夫有關的書籍,電視也隻看高爾夫頻道。為了提高球技,她還專門研究過運動心理學。

打了高爾夫之後,王馨平也同步開啟了健身房時間。因為常年打高爾夫,她的左腿、肩部和背部都有輕微的拉傷,後來她發現瑜伽能夠增強身體的柔韌度,緩解高爾夫運動帶來的一些傷害,於是她又開始練起了瑜伽。

當然,高爾夫也擴大了她的朋友圈。“以前打網球也有自己的朋友圈,但是行業比較單一。打了高爾夫之後,我發現各行業的人都在打高爾夫,我的朋友圈也隨之擴大了。”

如今,她保持著每周至少都會有一次下場,她和自己一群固定的主婦朋友定時聚會打球,每月還會為當月的壽星祝壽。從剛開始打高爾夫隻是為了自我挑戰,到如今高爾夫已經成為王馨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馨平告訴你:

打高爾夫有哪些“紅利”!

No.1 高爾夫讓我的朋友圈子擴大了很多,我參加了香港高爾夫球協會,經常和一些女性朋友一起打球,有時也會在高爾夫球場上結識到各行各業的新朋友。

No.2 以前做藝人的時候生活不是很有規律,因為結婚之後,我先生要朝九晚五上班,我作息就比較規律了,打了球之後,因為有球癮,每天早起床都有精力,所以生活更加規律。

No.3 為了打球打得更好,我經常去健身,也把瑜伽堅持下來了。

No.4 最主要的是我通過高爾夫重新認識了自己,打一場球就像經曆了一場人生,你這一洞打得好未必下一洞也好,這一杆打得不好未必下一杆也會打壞,跟人生一樣,會有很多不確定性。

No.5 現在高爾夫在我人生中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幾乎每個周末我都會跟老公一起下場打球。高爾夫是可以伴隨一生的運動,我想它也會伴隨我的一生……

高爾夫課堂

對於高爾夫入門者來說,繁雜的準備和禮儀讓人卻步,但其實打高爾夫的準備並沒有想象中的難,隻要掌握了基本知識和要領,就能拎杆下場,體驗揮杆的快感。

準備好你的第一套高爾夫球裝備

選擇一套高爾夫球杆

一套高爾夫球杆最多不超過14根杆,分為木杆、鐵木杆、推杆。除開球用的1號木杆外,球道木杆包括3、4、5、7、9號杆。對女生而言3、4杆較難打,所以才會有仰角更高的7號或9號木。鐵木杆,介於鐵杆和木杆之間的球杆,又叫混合杆。推杆則是用於在果嶺上將球推入球洞的球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