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背後的真情
人生
作者:藍卓婭
自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大批文人會聚重慶,他們以筆做刀槍,積極投入抗日戰場。身在濟南的老舍也不甘心做亡國奴,但他每次拎起手提箱,看著年幼的孩子,又猶豫了。老舍夫人胡絜青忍受著母親剛剛辭世的痛苦,她知道丈夫憂國之心更苦,她默然不語地把箱子遞到老舍手上,催他趕快上路。老舍一狠心,便拎了手提箱奪門而出。
一邊是在重慶投入文化界抗敵協會工作的老舍,一邊是困在濟南過著朝不保夕生活的胡絜青,空間拉長了他們的思念,這一別是六年。
為了讓老舍安心,胡絜青後來帶孩子們到了北平,侍奉老舍的母親,直到老母去世。1943年,胡絜青攜3個孩子從北平出發,曆經50天的奔波磨難,他們終於來到重慶。
曆盡浩劫,夫妻團聚,情到深處,淚流成行。
報紙上登出老舍夫人到達重慶的消息後,許多朋友都來看望,其中有不少人的家在北平,他們迫不及待地打聽北平的消息。胡絜青一五一十地告訴他們,日本兵在中國國土上如何為所欲為、橫行霸道、燒殺搶掠,如何拿中國人不當人……胡絜青一遍一遍地講述著,每逢此時,老舍總是默不作聲地在一旁聽著。忽然有一天,老舍對胡絜青說:“我要寫一部一百萬字的長篇小說!”
老舍根據胡絜青的敘述,聯想起他十分熟悉的老北京人民的生活,以淪陷區的北平人民痛苦生活為素材,開始創作。
胡絜青為了讓老舍白天能投入文化界抗敵協會工作,晚上又能安心創作,默默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老舍收入很少,她就同時兼女子師範學院和鄉村建設學院兩校的課程。
“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晚上,胡絜青看到老舍又寫完了一章,就把底稿抄寫下來,老舍再進行修改,改完再抄,反反複複。一篇篇稿紙,字裏行間都融進他們的伉儷深情。胡絜青的經曆感動了老舍,老舍的文章也感染了胡絜青,他們把共同的心聲融入作品之中:中華民族不可辱,中國人一定要站起來!
這部傾注了老舍和胡絜青心血的作品就是《四世同堂》,它一問世即轟動了文壇,而這部巨著背後這一段鮮為人知的真情尤為動人。
摘自《人民公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