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逼”你是幸福
人際
作者:俞敏洪
每個月為某雜誌寫一篇卷首語,原則上應該不難,因為一個月隻要一篇,怎麼也不算繁重的任務。但每次編輯部向我索稿時,我都驚慌失措,因為我無比繁忙(主要是因為自己無事生非),從來都沒能把稿件預先準備好。別看一篇小小的卷首語,如果不能靜下心來思考幾個小時,是寫不出來的。而且,即使靜下心來,也還得有靈感才能寫出來。像我這樣每天被世俗事務所糾纏的人,靈感日趨枯竭,有的時候坐上兩個小時,腦袋裏依然是一片空白。
所以,每次寫卷首語之前,我都會在書桌邊暗暗“仇恨”編輯部的人,恨他們總是在最後幾天這樣“逼”我交稿,讓我本來可以輕鬆的幾天變得心情沉重、食不甘味。然而,就是在這樣一次次被“逼”之下,一篇篇卷首語被“逼”了出來,幾年後居然結集出版了幾本書。盡管出書多少有些自娛自樂的意味,也沒指望多少人讀,還常常免費送給學生,但每次見到裝幀漂亮的書擺在自己眼前,我還是免不了產生一點兒成就感。就像俗話所說的那樣,再醜的孩子父母都會愛,麵對自己的作品,心裏也總會感到欣喜。
我想起自己讀書的年代。由於天資並不聰穎,我每次背課文都是被老師“逼”著背出來,每次數學題做不出來都被老師留下來“逼”著做完。凡是那些“逼”過我的老師,我到今天都記憶猶新,由小時候對他們的恨,轉變為如今對他們的感激。而那些沒有“逼”過我的老師,尤其是那些對我很縱容的老師,我現在一概記憶模糊,而且覺得這樣的老師不值得尊敬。在大學裏,老師一般不會“逼”學生學習,因為學生已經成年,理應學會自己約束自己。但人都是有惰性的,在青春飛揚、愛情萌動的大學時代,有多少人會“逼”著自己真正沉下心來學習呢?
我最近在讀《我在美國做媽媽》這本書,這是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講述自己育兒經驗的一本書。她對兩個女兒的要求十分嚴格,甚至到了殘酷的地步。她一開始就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最終把兩個女兒培養成了傑出的鋼琴家和小提琴家,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至於這兩個女兒未來是否會更加成功我們不妄加評論,但至少可以說正是蔡美兒用愛的心情“逼”兩個女兒走向了成功。我自己小時候也被母親“逼”過。我家祖輩種地,我母親從小就念叨著要我長大當個“先生”(老師),所以盡管她自己不識幾個字,卻每天要求我做作業、讀書。我沒有取得上高中的資格,她就滿世界去求人;我高考失敗,她就鼓勵我再考。最終,我被母親“逼”著連考三年,最後考上了北京大學。所以,如果沒有母親當時的嚴厲,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我。
生活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如果我們覺得在被“逼”著做某些事情時,不必為此感到無奈或懊惱,因為這些事情從長遠來看也許不是壞事,適當的逼迫能夠把我們的惰性“逼”走,把我們的平庸“逼”走,把我們的勇氣“逼”出來,把我們的前途“逼”出來,也把我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逼”出來。
摘自《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