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你及時地死去了
人情
作者:劉墉
“今天跟兒子打球,我贏了。”一個老朋友和我閑聊。
“可怎麼一點也看不出你高興的樣子?”我問。
“因為我確實不高興!”看我詫異,他又說,“剛開始我很高興,但後來就不高興了,想想,五十歲的老頭打贏十幾歲的小夥子,當然高興。可是再想想,贏了自己的兒子,又有什麼好高興呢?尤其看到他一臉挫折的樣子,我簡直有點傷心。”
“那麼你下次跟他打球,就想辦法輸給他。”我笑笑。
他歎了口氣:“哎呀!麻煩就出在這兒!有一次,他同學來,我為了讓他有麵子,故意輸給他,你猜,他怎麼樣?”
“同學走了,他居然找我不高興,說他才跟同學吹他老爸球打得多好,怎麼當天打那麼爛,害他沒麵子。”他又歎口氣,“兒子小的時候,你是爸爸,大一點,你是老師,等到他進中學,你就成了他的敵人。”
我想起愛因斯坦,似乎就會吃他父親的醋。第一次,他帶女朋友去見他的父親,女朋友出來說他父親長得真英俊,愛因斯坦就不太高興。
然後,父子二人又為爸爸不欣賞這女孩而鬧僵。在愛因斯坦給女孩的信裏,好像全是對父親的抱怨,怨父親對他“說教”,怨父親“把太太看得比妓女還沒原則,還重金錢”。然後,他瞞著父親跟那女孩繼續交往、同居,生了孩子,直到父親心髒病發作,準許他跟那女孩結婚,過去的爭執才一筆勾銷。盡管如此,愛因斯坦的父親臨死,還是拒絕他在床邊送終。
也想起文豪海明威。從小就崇拜父親的海明威,進入青春期後常跟父親衝突,他對他的朋友說,當他父親處罰他的時候,他很生氣,有時會坐在後院儲藏工具的小屋子裏,偷偷用槍瞄準父親的頭。
但是,過了不久,當海明威離開家的時候,他的老爸送他到車站,他卻依依不舍地熱淚盈眶,而且後來把這一段情節寫進了他的名著《戰地春夢》:“那祈禱聲帶著抽噎的情緒……他的父親跟他吻別。他突然覺得父親老多了,湧上難以忍受的傷感……”
父子情,就是這麼難以捉摸,有情、有愛、有合作,也有戰鬥。我那朋友說得好——在孩子眼裏,父親是爸爸,是老師,也是對手。隨著孩子的成長,他離開父親的懷抱,就開始學習父親的樣子。
最令我難忘的是榮格講的:“有一天,母親說,‘他為你及時地死去了。’”然後,男子漢和自由的一小部分開始在他身上發生。父親死後,榮格就搬進父親的房間,並且取代了父親在家裏的地位……
“他為你及時地死去了。”榮格母親的這句話常在我的腦海盤旋。
幾十年前,人們的壽命平均不過五十歲,男人命更短,總是早早地死去,在孩子二十多歲能夠接棒的時候“交出棒子”。可是再看看眼前,五六十歲的領導階層,在家裏仍然有個權威不容挑戰的父親,下班之後,仍然要聆聽老父親的教誨。
這些父親,是不是也應該“及時地死去”?那死去不是真死,而是如同已經死亡,不再給孩子任何指導,甚至不提供任何意見。他的世界裏,有他的妻子、兒女與群黨,用他的價值觀衡量,用他的方式生活,用他的方式成功,也用他的方式失敗……
摘自《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