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去日本買隻馬桶蓋(2 / 2)

過去二十多年裏,我一直在製造界行走,我的企業家朋友中大半為製造業者,我眼睜睜地看他們“囂張”了二十年,而今卻終於陷入前所未見的痛苦和彷徨。

痛苦之一,是成本優勢的喪失。

“中國製造”所獲得的成就,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其核心武器隻有一項,那便是成本優勢,我們擁有土地、人力、稅收等優勢,且對環境保護無須承擔任何責任,因此形成了製造成本上的巨大優勢。可如今,隨著各項成本的抬升,性價比優勢已薄如刀片。

痛苦之二,是渠道優勢的瓦解。

很多年來,本土企業發揮無所不用其極的營銷本領,在遼闊的疆域內構築了多層級的、金字塔式的銷售網絡。可如今,阿裏巴巴、京東等電子商務平台把信息流和物流全數再造,渠道被徹底踩平,昔日的“營銷金字塔”在一夜間灰飛煙滅。

痛苦之三,是“不變等死,變則找死”的轉型恐懼。

“轉型升級”的危機警報,已在製造業拉響了很多年,然而,絕大多數的局中人都束手無策。近年來,一些金光閃閃的概念又如小飛俠般地憑空而降,如智能硬件、3D打印、機器人,還有什麼“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些新名詞更讓幾乎所有50後、60後企業家半懂不懂、麵如死灰。

若以這樣的邏輯推演下去,一代製造業者實已踏在萬劫不複的深淵邊緣。

可是,站在那霸機場的候機大廳,麵對小山般、正在打包托運的貨箱,我卻有了別樣的體會。

其實製造業有個非常樸素的哲學,那就是:

做電飯煲的,你能不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黏鍋;

做吹風機的,你能不能讓頭發吹得幹爽柔滑;

做菜刀的,你能不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鬆省力;

做保溫杯的,你能不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

做馬桶蓋的,你能不能讓所有的屁股都潔淨似玉,如沐春風。

從電飯煲到馬桶蓋,都歸屬於所謂的傳統產業,但它們是否“日薄西山”、無利可圖,完全取決於技術和理念的創新。在這個意義上,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隻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 。

陷入困境的製造業者,與其求助於外,到陌生的戰場上亂碰運氣,倒不如自求突破,在熟悉的本業裏,咬碎牙根,力求技術上的銳度創新。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製造”的“最後一公裏”。

我的這些在衝繩免稅店裏瘋狂購物的年輕同事們,大概都算是中國當今的中產階層,是理性消費的中堅,他們很難被忽悠,也不容易被廣告打動。他們當然喜歡價廉物美的商品,不過他們同時更是“性能偏好者”,是一群願意為新技術和新體驗埋單的人。這一類型消費者的集體出現,實則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轉折點。

“中國製造”的明天,並不在他處,而僅僅在於——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讓我們的中產家庭不必越洋去買馬桶蓋。

(韓世平摘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