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聖價值與日常品質(1 / 1)

我們的社會習慣通過榜樣和典範來傳播道德,比如宣傳誠信,就樹立了這樣的誠信典型:“信義兄弟”的誠信故事,兄弟倆生死接力,堅守20年不欠薪的承諾,為了給民工送工錢,一家5口命殞高速。誇大和神化誠信,將其捧上神壇,雖然讓人感動,卻也讓人望而卻步,覺得離自己很遠很遠,力所不能及—在這些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高大故事”麵前,很多人隻是一個旁觀者、一個感動者,而無法融入其中做一個踐行者。典型和示範被捧得過高,平常人遙不可及。感動有時其實是一種毒藥,它營造了一種虛幻的精神共鳴,實際上感動之後什麼也沒有。

所以有時候,我會有意識地拒絕這種感動。我不願意被這種沉重得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誠信故事所感動,更願意看到那些普通的誠信故事:它讓人觸手可及,無須付出巨大的努力;它雖不崇高,卻宛如平常一首歌;它沒有震撼我們,卻讓人在共鳴中會心一笑,我也可以做到像他那樣的誠信。誠信不是一種道德枷鎖、不是一種神聖的價值,而是一種日常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