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借點中國式的生活智慧(1 / 2)

新井一二三-日本著名作家

2011年3月11日,我會永遠記得那是個星期五。我本來打算晚上炸雞塊吃的。可是,下午2點46分,東日本大地震發生了。雖然身在離震源有兩三百公裏的東京西部,那種震動是有生以來從沒經驗過的。在廚房,冰箱的門自動彈開,從裏麵掉下一些食品來。廁所裏,馬桶的水都潑出來弄濕了地板。更嚴重的是客廳裏養金魚的水槽,幾乎一半的水從上邊溢出來了。

當時兩個孩子還在學校,我馬上要去接他們。整理房子的事,全拜托老公了。可是,每兩分鍾來一次餘震,實在不容易走出門去。初中一年級的兒子先回來了。他說:“學校因為地震早下課。咱們家公寓的電梯都停了。走上11層來好辛苦喔。”我自己就走11層的樓梯下去,在離家不遠的路上遇見了女兒。幸虧全家4口都沒有事。

晚飯要吃的雞塊早就醃好。但是,餘震很頻繁而且相當大,我不敢開煤氣點起火來做飯,更何況用大量的油。於是臨時把菜式改為烤雞塊配馬鈴薯,用的是電烤箱。雖然味道稍微遜色於油炸的,但也不差,把紅酒倒入高腳杯放在盤子邊,算是一頓美餐了。隻是不時發生的餘震讓我們無法忘記這是個多麼異常的一晚。餐室一角有中國古代的樂器編磬的模型,每次地麵搖動,它都丁零丁零地響起來,乃無比優雅的警報聲了。

到了翌日,海嘯造成的損害之大,我們都通過媒體報道得知了。福島核電廠的狀況則是後來的幾天裏慢慢惡化的。

周六在我家是打掃日。每周六上午,我都花兩三個小時打掃整個房子。震後第二天,餘震還未停,我也照樣從臥房開始,經過書房、廚房、居住室、洗澡間,一直到廁所,統統地打掃幹淨了。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認為關鍵在於保持日常生活,免得讓孩子們感到不安。當時已經聽到外麵有許多心慌的市民跑去超市搶購杯麵、飲料水。幸好,我家冰箱裏有肉有菜,大米、麵包、幹麵等糧食也足夠吃上兩三個星期的。既然對未來沒有了把握,就應該珍惜每一天的時光吧。因此,把居住環境保持幹淨舒服比平時重要,一天三餐吃美味也更加要緊了。

這種生活態度,我其實是跟中國人學的。

我清楚地記得20幾歲時候看鄭念(1915-2009)寫的英文書《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上海生與死)》所受的震撼。

在眾多文革回憶錄當中,給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那本書。作者燕京大學畢業後去倫敦念碩士,回到中國,在剛解放不久的上海任職於英國殼牌石油公司。她描寫當年過的日子,簡直跟歐美老電影中富家女人的生活一般,充滿著西方貴族味。我邊看書邊想像上海鄭公館像什麼樣子,應該是電影《飄》中美國南部豪宅那模樣吧?然後,有一天,她被紅衛兵抓去關在牛棚裏,那是滿地灰塵的倉庫。貴婦人被迫睡在肮髒不堪的環境裏,可怎麼辦?她呢,泰然自若地拿出衛生紙來,一張一張地貼在破床周圍,給自己製造了能忍耐的空間後,才心平氣和地閉目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