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百年前(1 / 2)

時間往回倒轉一百多年,那時候還是清朝末期。

海城市地處南方沿海,數百年來就是天朝上國和東南亞的通商之地。光緒六年,隨著外國殖民者的槍和炮,中英《煙台條約》簽訂,海城市成為了大清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煙台條約的簽訂,不僅僅吸引了廣大西方的殖民者和商人的目光,一些宗教組織也開始把自己的手伸向了這個新興的海濱城市。海城沒有發達的商業,也沒有自給自足的農業,都是些靠海靠天吃飯的窮苦漁民,非常適合傳教,這足以讓那些在內地碰了很多釘子的西方宗教組織為之瘋狂。

新的教徒不僅是宗教意義上的擴張,還是潛在的固定財富來源,掌握了一個地區的宗教信仰,無疑就是牢牢把握住了這個地區的經濟文化命脈。

麵對著宗教信仰上處於一片空白的海城廣大百姓,天主教大中華區廣州教區特地派遣了骨幹精英前往海城傳教,效果斐然,一時間小小的海城市聳立起了三座漂亮的天主教教堂,然後,這還不夠.......

在一個風平浪靜的上午,隨著一艘小艇漸漸靠近碼頭,小艇上三個穿著黑色奇怪服飾的三人身上的黑衣相似,是那種工業革命後歐洲最為普遍的款式,外來者的到來引起了潿島百姓的注意。

三人不僅服飾奇怪,穿著清一色的黑色衣麻布長衫,手上還拿著一本羊皮封麵的書籍,乍一看看著像讀書人,可又沒有讀書人的辮子。更怪異地是,三人中領頭的那位居然是一個金發碧眼的高大老頭!

圍觀看熱鬧自古以來便是我國優良傳統,三個奇怪的外來者的到來,讓看慣了黑發黑眼睛的潿島百姓頓時瘋狂了,他們從島上各地趕來,隻為圍觀這三個奇怪的外來者。

小艇靠岸,兩個黑衣長衫的短發青年率先登上潿島那個小而簡陋的碼頭,然後伸手拉過那位金發碧眼的老頭上了岸來。

三個外來者看著圍觀的島民們暗暗搖頭,他們身上衣服破爛而肮髒,目光呆滯而沒有精神。

領頭的老頭張伯倫神父憐憫地看著島民們,似乎對著眾人又似乎在自言自語:“主啊,願你的慈悲,照耀著這片土地!”

三人正是天主教廣州教區的傳教士,由於鴉片戰爭後新教(我國稱呼的基督教)的傳入,這讓作為傳統基督教勢力的天主教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從前上百年時間看不起的西南地區如今也變成了香饃饃。

見到圍觀的島民越來越多,三人開始對著這些漁民苦哈哈傳起教義了。

半天後,島民們在滿足好奇心後終於滿意地散去,疲倦的三人提著行李找到潿島上唯一的一家客棧休息。

說是客棧,可無非就是一間陳舊的小木屋,作為個從歐洲跑到亞洲傳教的狂熱宗教徒,張伯倫神父自然沒有嫌棄。

掃了掃床上的灰塵,兩個年輕傳教士裏邊長得尤為清秀的那個青年捏著鼻子,忍不住開口了:“主啊!這到底是個什麼地方啊!”

另一個長相木訥的青年拍了拍夥伴的肩膀,寬慰道:“張倫,忍一忍吧,這裏條件雖差,但至少也比露天睡覺好!”

“張默,你就是呆,什麼都隻會默默忍受,咱們都被貶到這不毛之地來了,還不許抱怨麼?”

這個叫張默的木訥青年聞言隻是傻傻一笑,並沒有出聲,,隻是默默地給張倫遞過一杯水。

看著同伴,那個名叫張倫的年輕傳教士搖了搖頭伸手接過水來,他感覺自己這個夥伴張默實在是太傻了。自己兩人被廣州教會安排離開廣州城那個花花世界,跟著張伯倫神父這個狂熱宗教徒來到海城傳教,無非就是在廣州教會裏不受重視和被排擠,到了這裏如果還不享受,那麼活著還有什麼盼頭?

當水遞到嘴邊的時候,張倫忽然看到了床邊看著聖經的張伯倫神父,這個歐洲來的神父雖然也來到這個不毛之地,可作為個外籍神父,他在教會裏邊,還是有著巨大能量的。說不定自己重新回到廣州城的希望就在神父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