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前旗一行後,盤山在我心中一直像個結,因為不僅關係到西夏當年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也關係著我當年的身世、作為。但我沒想到這一問,竟會讓李馨蘭如此心痛,半天後,她幽幽的歎了一聲,隨後,講對我起出了以下一段不為人知遷途曆史。
那是西夏與蒙古之間的第六次戰爭,也是最後一次戰爭,乾定五年,冬,成吉思汗親率領大軍圍攻靈州。李馨蘭的父親興平王李德任,也是當時西夏皇帝的叔父,鎮守靈州。蒙古大軍圍城之際,興平王知道蒙古大軍勢不可擋,城破已成必然,但他確做了與城共存亡的決心。大戰開始之際,李德任將一封密信交到征東大將軍野利斜手中,並讓他帶著自己的妻女殺出重圍,送到中興府。一場空前慘烈的殊死戰後,夏兵傷亡慘重而失敗,靈州失陷,李德任被俘,後被殺。
野利斜帶李德任的家眷回到中興府,將李德任密信呈現給皇帝。皇帝看後,馬上召當時支撐國家的兩大庭柱,嵬名令公、高良惠進行商討。原來,李德任獻給西夏的最後一道國策,延續夏國血脈,遷移青壯人力的計劃。這一計劃,最後由嵬名令公密謀,選拔出七位能征善戰的青年將領,帶領夏國的青壯人力分七路進行轉移。野利斜就是其中一位被選拔出的將領,由他帶領一隊,向烏梁素海城遷移。
野利斜秘密的帶領著遷移隊伍,晝伏夜行,開始時極其順利,但最後在渡黃河之前,還是被一隊蒙古騎兵發現。遷移隊伍被衝散,許多人失蹤。後來,剩餘隊伍來到烏梁素海城東北邊的萬家屯,開始落腳,與當地的居民融合,在大山前拓荒生存。當時所居之地歸金國轄製,沒過多長時間,金人滅國,為免遭屠殺,當地人向蒙古人出賣了這支西夏移民。西夏移民慘遭屠殺,最後,剩下的極少數人逃入大山裏,無意中發現了那處盤山石窟,藏匿其中。
許多年後,一起的進入大山的人,都相繼死去時,卻有三位不僅沒死,而且也沒讓歲月改變容顏。三位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疑惑不解。直到百年之後,才明白,原來自己早已死去,隻是滿腔的仇恨不散,再加上長期處在至陰之地, 屍體常年不壞,吸收地澤精華,最後返陽,成了名副其實的活死人。
這三位就是野利斜,李馨蘭,以及她的母親衛慕青雲。
明白真相後,野利斜在仇恨的驅使下,對大山前的萬家屯居民展開了瘋狂的報複,短短三年,人煙鼎盛的萬家屯死難一半以上的人口,剩餘的人口都遠遠的逃離那塊不祥之地。
隨後,我從李馨蘭口中得知,野利斜原是一普通士兵,由於作戰勇猛,一次與金國的戰役中,救過嵬名令公,後被嵬名令公收為義子。一次隨嵬名令公作戰中,連發三箭,射殺三名敵首,夏王為表彰其功績,禦賜三支龍鱗金箭,並親自做主招為興平王府的郡馬。後來,靈州被困,野利斜隨嵬名令公前去解圍,嵬名令公自知手下的殘弱老幼,無法抵擋不可一世的蒙古鐵騎,令野利斜單槍匹馬進入靈州城,去協助興平王李德任。隨後才有機會將王妃、郡主,以及那封絕密的計劃帶出。
李馨蘭講到此處,盤山之迷已基本揭開,接下來,發生在鬼窟的事,就應該是路海泉帶軍圍剿盤山那次,作為墓虎之身的野利斜被殲,但進入盤山的所有軍人,除了路海泉與西山道人的父親外,沒一位幸免。那尊野利斜的石像也應該是在這之後出現,一定是李馨蘭到外邊找來工匠所造。石像所處的外圍架構似一座亭子,其實如果將亭子的八邊合圍,其正是一座八角形的墓塔,從這裏看出,正是以西夏的習俗為野利斜建造的一座墳墓。
“這麼說,這個野利斜也算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物,不是我一直擔心的軟飯男……”得知野利斜的這些作為後,我終於鬆了一口氣,我心裏這麼想,沒想到嘴裏竟然也這麼說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