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的經濟
編者的話
隨著競爭的加速,公司共同的危機日益加劇。正是這個變化的速度,成為經營管理中一個新因素,迫使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中已經緊張不堪的董事們,把做出反應的時間壓縮到最小程度,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做出越來越多的決定。
在金融界,由於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已經計算機化,處理問題的速度加快了。有些銀行甚至對它的地區分布做了重新調整,以利用時區差別的好處。國際銀行家刊物《歐洲貨幣》稱“時區差別可以用來作為競爭的條件”。
在這個激烈競爭的形勢下,幾乎不論你情願與否,這些大公司均被迫進行投資和借進各國的貨幣,這些借款不是以一年,90天,甚至7天為期限,毫不加誇張地說,而是以一夜或幾分鍾到幾秒鍾為期限。在董事辦公室裏現在有了一位新的公司職員——國際現金管理員,他一天24小時,始終保持和世界電子計算機聯絡網絡暢通,尋求最低的效率,最佳的通貨交易,最快的周轉期。
在市場方麵,我們看到同樣的速度。《廣告時代》報道說:“市場經理為確保明天的生存必須迅速做出反應。…‘電視網節目組織者……正在匆忙考慮停播新的上座率不好的電視組片。不能再等上六七個星期或者一個季度了……另一個例子:強生公司知道了必治妥公司決定以低價打擊他們的產品,他們是否采取等著瞧的態度?不,在短的初期的時間內,他們立即降低商店裏產品的價格。沒有更多的星期或月份可以耽擱。”事情就是在瞬息之間做出決定。
在公司的機械、製造、研究、銷售、培訓、人事等部門中都可以看到這樣做出決定的速度。
在社會主義工業國家中,其發展速度雖不太快,但也有類似的現象。經互會以前總是每隔5年,在發表5年計劃時調整物價,現在為了權力適應變化速度,被迫每年調整一次。不用多久,它將要每6個月,甚至更短的期間內就要調整一次物價。
公司的新陳代謝速度普遍加速,帶來的結果是多方麵的:縮短產品的壽命周期,更多的租賃交易,更頻繁的買賣次數,更多的短用途消費品,更多的流行一時的產品,對工人進行更多時間的培訓(他們必須不斷適應新的生產程序),簽訂的合同需要更經常地修改,更多的法律和司法方麵的工作,更頻繁地修訂價格,更多地變換工作,更多地依賴於數據,更多的臨時特定小組。所有這一切,都由於通貨膨脹而進一步加劇了。
結果是造成一個高度利害關係、高度刺激性的商業環境。在不斷升級的壓力下,人們更容易了解,為什麼那麼多的商人、銀行家和公司董事們惶惶不安,不知他們確切地在幹什麼和為什麼要這樣幹。第二次浪潮信念培育出來的人,看到他們所熟悉的世界正迅猛地被變革的浪潮撕得四分五裂。
(摘自《第三次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