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額寶發蒙了

談資

作者:王安

在中國,常常微觀決定宏觀。而官家,一個小手指頭就讓餘額寶發抖。

餘額寶是野小子,與銀行一點關係也沒有。3月4日一天內,央行行長周小川、副行長潘功勝和易綱三位全國政協委員被記者追問四次,均表示鼓勵互聯網金融,不會取締餘額寶,並將加強監管。

其實,對餘額寶的監管一直是有的。阿裏小微金服集團品牌與公眾溝通部資深總監陳亮回應稱,餘額寶從誕生至今,共計得到各種監管43次,平均每6天一次。

挑起對餘額寶憎恨的是央視評論員鈕文新,他本是媒體人,是傾向民企的,不知為何此次痛下狠手:餘額寶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蟲”。它們並未創造價值,而是通過拉高全社會的經濟成本並從中漁利。我的主張就是:取締餘額寶,還中國以正常的金融秩序。

好在有話語權的不止鈕文新一人,新華網便刊文反駁:如果說餘額寶這種創新是“吸血鬼”、“寄生蟲”,那麼為伺各家銀行也紛紛推出各自的類餘額寶基金?這在邏輯上說不通。餘額寶的逆襲無疑大大壓縮了銀行利差,正逐漸終結銀行輕鬆賺錢的舊時代。因此,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全麵市場化勢在必行,市場倒逼改革不得不為。創新永遠跑在監管前麵,監管當局決不能對創新一禁了之。市場能解決好的事,政府的手不要亂伸!

話是這麼說,但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而官家,一個小手指頭就讓餘額寶發抖。

3月初,央行向支付機構下發《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草案征求意見稿,草案規定: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過1000元,年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用於消費的額度也收緊許多,“個人支付賬戶單筆消費金額不得超過5000元,同一個人客戶所有支付賬戶消費月累計金額不得超過1萬元。”3月14日,央行一紙通知下發到支付寶、騰訊手中,暫停虛擬信用卡以及二維碼支付業務。始於去年下半年的這場互聯網金融盛宴,遭遇急刹車。

何以如此淩厲?因為有人煩惱了。3月13日,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說:“我最近非常苦惱一件事,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機構當中前20家占了90%多的市場份額,這20家機構千方百計地繞過銀聯進行轉接清算,銀聯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顯。”

銀聯是誰?是央行的親兒子。

有評論說,央行推出收縮第三方支付規模的新政策,這不關係金融安全,隻關係利益分配,央行以打壓互聯網金融的方式為長子複仇。這是苛刻的限製,央行直掐斷了電商與第三方支付之間的聯係,不僅對於第三方支付是沉重的打擊,對於中國一直希望發展的電商行業也是沉重打擊。看來央行是逼著消費者走傳統逛街消費購買大件的方式,對於互聯網金融隻允許成為小打小鬧的雜牌軍,絕不允許侵占長子太多的地盤。央行與傳統銀行捏著互聯網金融的七寸,沒想到,這麼快就應驗了。

互聯網金融既然是金融,就應該納入監管體係,這沒有錯。但監管的出發點是不同的,有的監管是管死一個行業,有的監管則會讓行業有序發展。這些本應在預料之中的,誰讓餘額寶蒙了頭,以為自己是央行的親外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