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古巴等待改革開放(1 / 1)

每個古巴人都抑製不住對錢的渴望,但又對資本主義抱有微微的戒心。人心在蠢蠢欲動。

特約作者 汪宗白

最近,古巴和美國恢複了外交關係,兩國隔海相望,空間上,雖近在咫尺,時間上,卻已經隔了半個世紀。不由想起,2013年底,在古巴第二大城市聖地亞哥遇到等待改革開放的孫先生,也許他的機會終於來了。

古巴是個讓人感覺複雜的地方,海明威在這裏消磨掉人生三分之一時光的說:“我熱愛這個國家,感覺像在家裏一樣,一個使人感覺像家一樣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鄉,就是命運歸宿的地方。”

行走在哈瓦那和其他古巴城市的街巷中,那些帶著頹敗味道的美麗街巷,對於西方人和中國人來說,都像穿越時光,回到了過去——對西方人而言,舊舊的殖民建築如發了黃的舊照片,遍地跑著換了芯的老爺車;而我們則像回到了計劃經濟時代,古巴人家裏的擺飾,那些俗豔的瓷器和掛曆,定格在時光中。

在這個國家每個人都抑製不住對錢的渴望,一方麵又對資本主義抱有微微的戒心,畢竟社會主義有它的優越性,比如分房、基本食物供給以及公費醫療等等。有條件的可以做做倒爺,而商店的售貨員,有的也會貪占一點零錢。遊客如果包一輛老爺車出行,有時反而比坐大巴便宜,司機又極殷勤。總之,離變革似乎不遠了。

從哈瓦那坐了一夜車趕到聖地亞哥,當我們一臉茫然的時候,一位東方麵孔的男青年走過來熱情地招呼我們,並把我們帶到他叔叔開的小店裏。他叔叔孫先生在當地開了一家不起眼的小飾品店,這些來自義烏的廉價商品,在當地卻能買出很高的價格,畢竟由於“美帝”的封鎖,物資多少是緊缺的。

孫先生看到我們,一臉的亢奮,從他的言談中,感覺到他始終不相信我們是遊客,總覺得我們是來考察市場,尋覓發財機會商人。他也曾花半年時間,以遊客的身份來過這裏十次。

“這就是古巴的上海,”他說:“港口至今,還用牆封著,但這樣的狀態不會太久,人心都在蠢蠢欲動。”對於開小店,他明確表示,誌不在此,他在等待改革開放,大發橫財,並建議我們也過來“創業”,隻要不和他同行競爭,他會幫忙,前提是要收十分之一的分紅。

孫先生是青島人,原本是國家機關的辦事員,因為“投機倒把”被抓進去幾個月,出獄後,跑路到意大利,做點小生意,用他的話說,去晚了,沒賺上大錢,隻是拿到了意大利身份。如今,他正熱切地希望成為古巴公民,畢竟外國人在這裏投資有很多限製,他指著對麵一棟三層臨街小洋樓說:“隻值幾千美元,前提你是古巴人。”

他似乎已經豁了出去,從老家把四個侄子全帶到了這裏,還讓一個侄子娶了本地姑娘。“沒有趕上中國的改革開放,就在這裏等待改革開放”,當然,當地政府對他的存在不可能熟視無睹,“就像打遊擊似的,政府的各個部門,總是不時來找點茬,每次都要花點錢,大家都熟了”,他有點得意地說:“多少也算個外賓,其實有便衣盯著我的。”有一天,有個當地人纏著他借錢,不知從哪裏冒出兩個人把那人按在地上了。

孫先生已經把自己當作半個古巴人了,他指點我們去附近一家餐館用餐,報他的名字,可以享受本地價格。果然,那個看似高檔的餐廳有兩本菜單,我們吃到了價格5美元一隻的龍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