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雲清楚,如今自己想要進一步提升修為境界,隻有一個途徑,那便悟!他明白了,之所以沒有突破瓶頸那是因為他沒真正明確自己億修的道,之前雖然確定所修的方向是儒家那套,但沒有找到核心。
他從幾本書中看到了儒家的發展史,起源於孔子,但真正的本源還是道家,是從道家衍生出來的,據說孔丘乃是太清老子的記名弟子,而太清老子可是純正的道家鼻祖人物,受道於鴻鈞,傳道於人族,並創立了人教!
然而,在儒家的典籍中,其思想卻有很多與道家相違,道家師法自然,主張無為而治,而儒家卻要積極得多,他們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積極的出世做法,洛雲如今處所的環境決定了他無法承襲道家的無為思想,他想達成自己的理想,救人族於水火,免不了得入世,再說了,儒學在史上經曆了幾次劫難,卻沒有真正完善其治世理論,所以,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儒家都沒有在占據主導地位,就算是儒學倡勝的大宋,也是披以儒家的外衣行法家理念而治世。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今的儒家才算是看到了將其完善的曙光,洛雲不是國學的好受者,所以他了解儒學的現在與過去,想要了解儒學,隻好從最初的四書五經開始,本來他是打算先看古籍,然後再看看如今那些大家的理論,但聽到李若芸三人的〈道德經〉,感覺到了一絲道的氣息,不管是道家還是儒家,其本源還是道,所以他沒有忙著去讀儒家經典著作,而是找到了這本〈道家煉氣概述〉,也不打擾幾個女人,直接出了書閣,來到了北麵懸崖,這裏是青雲門的飛升台,從山門的信息中,洛雲了解到,山門之內不得飛行,隻有在特定的地方才能飛行,而這個飛升台便是其一,不管外麵進來還是門內弟子外出,想要飛行離開,都得到達這裏後升空,隻是現在的青雲門還沒有一個人能飛行罷了,就是洛雲也不能!
學生時代,初高中每天就是抱著書本在看,課外的書看得很少很少,雖然語文課本中有不少經典儒學巨作,這麼久也都忘得差這多了,大學的時候,每天上網打遊戲,哪有時間看這些令人頭昏的東西。所以,洛雲他就是一切從頭開始。
令洛雲感覺到毫無頭緒,也不挑,隨便找書看,他的〈上清煉氣術〉裏麵雖然包含有一些關於道的闡述,但卻不全,在這部心法裏麵,沒有太多的道家思想,有的隻是一此實際的修煉要事,沒有更進一步的道學思想論述!洛雲想這應該是太古時代,是真正的師法自然,沒有具體的思想闡述,大家都是一樣,在修出元神之前,隻會認真的積累法力,到達瓶頸之後就會外出遊曆,以自身融於天地自然,而師法於自然,尋找自己的道,確實,這是一種高明的辦法,但這種法子需要的是大智慧,大毅力,大氣運才行,這種法子修煉成功後,也許深度不夠,道力不足,但卻是最適合自己,其思想有這麼一種說法,隻能意會,而無能外宣,這種方法卻也局限了道統的傳承,隻有有限的幾個真傳弟子能接受傳承,還且還不能傳承十成師父的道。
想明白這一點,洛雲有些慶幸自己所處的年代,有多大量的古籍可以參考,相信通過這些典籍,他能夠找到自己的大道,而沒有傳承的局限。
地仙境的洛雲,看一本書很快,靈識掃兩遍便能一絲不漏的將其內容掃到自己的腦海,但他發現,這樣卻不利於自己悟道,沒有那種悟道的氛圍,所以他才帶上書本來到飛升台,一字一句的讀起了書。
看完《道家煉氣概述》,長吐一口氣,對於道家的修煉有了一絲了解,也明白了自己的方向,元神,乃是自己對天地宇宙認識與之契合的一種深層次表現,也就是自身的道。它規範自己的處事原則,行事標準,治世理論等等思想,道家的元神,表現在些特定的現象和意境,比如水,水的柔,水的形態多變等,這些都是常規的悟道,像老子,元始等人的悟道,算是更深一層了,那是一種比較強大的一種意誌和思想,如老子的無為,元始的順天闡道,通天的逆天截道,這些想法,讓洛雲越來越高看儒家的修煉,因為儒家從一天始就是修煉的思想,隻是,這種修煉思想卻非得有大智慧不可,如孔孟等人都沒有真正得道,那種天才人物都未曾破解思想之道,更何談洛雲了,不過,他有大毅力,而且也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