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道之為何?(1 / 2)

這裏已經是土山腳下,三人邊聊邊走,不覺間已經到了此處,抬頭望著高聳入雲的山峰,心裏也是一陣自豪感猶然而生。

沈晨聽了洛雲的話,卻不以為然,他好上對三屍證道之法不以為然,人之以為人,就是其天性所含的七情六欲,若沒有了這些,人還是人嗎?不過他也沒急著反駁,而問道:“那門主怎麼說?”

洛雲道:“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說完這段,見兩人都露出茫然之態,明白他們都對這些古籍經典不太了解,頓了頓,道:“這段話出自《中庸》,意思是說,隻有天下最為誠心的人,才能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這裏的本性我的理解就是天賦;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揚另人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揚別人的本性,就能夠發揚事物的本性;能夠發揚事物的本性,就能夠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育萬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這三我理解的是天人合一,由天地造化自身。總的來說,整段話的主旨就是至誠至性,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始,思想一片純潔空空,接觸的人和物多了,便會受影響,這是天性,同樣的,如果初生兒在成長過程中接觸的人和物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那麼他的思想便會純潔得多,越是純潔,心靈越是純淨,便越能感悟天道自然。”

“我讓門內弟子與屬民分開,不是斬斷情緣,而是讓弟子們不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想這些感情的事,讓這些感情由時間來醞釀,醞釀越久,越是醇香,越能激發其本性,然後親人去世了,這分至純的感情爆發後,便會將心思轉移到別的事情上麵,比如修道,帶著一分純淨去修道,便會事半功倍。”

兩人不說話了,低頭沉思。

“其實我這樣做也不見到有多有效,畢竟,先賢們還有紅塵煉心的說法,不過這是道家與佛家的說法,我也不知道我所修儒家有沒有這種說法,但至誠之人才人回歸自然本性,完全展現原本純真的自我,這並不難理解,大約也是儒家修身的第一步,但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卻大有機會實現,為善存仁行仁能淨化心靈,這是我能理解的,所以青雲門以解救末世人類為己任,既為人類做功德,也為自己修身而行道。一舉兩得,不,還是不對!”洛雲自說自話,可是說到最後卻感覺還是自相矛盾,眼色有些異變,漸漸黑了,很難看。

身邊的兩人都沒有發現他的異樣,沈晨聽了他的這些話卻不住點頭,還喃喃道:“是啊,道門主張出世修行,佛門選擇入世煉心,儒家倒沒有這樣的說法,便儒家世代都是混跡廟堂之上,主導萬民思想,仁義禮智信,可是門主既然要修儒家的思想之道,為何還要遠離屬民呢?”

洛雲渾身一震,“是啊,似乎自己將事情想複雜了,自己既然決定以儒家思想來悟道,那麼總不能閉門修身吧,更何況,儒家的幾個修煉階段,更離不開民,修身可以自己慢慢培養,但後麵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卻不行。”

洛雲對沈晨一抱拳道:“多謝沈兄的提點,若不是你這句,我還真的修得亂七八糟,道不道,佛不佛,更非儒。”

沈晨奇怪的看著他,不明白他的意思了,洛雲莞爾,道:“你說的不錯,我既然決定修儒,便不能離了屬民,便要將仁義禮智信在屬民中舒心播開來,不過,卻也不能照搬,學通了儒家的思想之道,還得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思想,以此來治民。”

話題一轉,洛雲道:“沈兄上過大學吧?”

沈晨點頭,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他感覺到洛雲的隨和後,也漸漸放開了,說道:“我上的南海大學的數學係,不過,卻沒找到工作,這樣老爸才買了一台挖掘機給我,自己學了一段時間,正好也幫老爸看一下場子,直到末世前!”

洛雲轉身道:“這一片可以開發成地,種植一些旱種,那邊水山腳下,有不少水流資源,可以開發出水田,種植水稻。既然我想通了,那麼之前說的在這邊建房的事就暫且擱置吧,沈兄得多出下任務了,你的實力也要提高一下,我見你雖然有火屬性天賦,便能力估計還不如我們一起來的那幫學生中最差的一個,有天賦便要更加對自己狠,才能不斷的提高,就是興虹一樣,他的資質一般,但每次有危險任務,他都想衝在最前麵,現在天賦雖然沒有完全開發出來,但你這樣的人,他可以對付一百個!”

沈晨羞赧,王興虹也有些臉紅,不過更多的是驕傲,他雖然相對其它同期弟子要成熟,但怎麼也脫不了他年齡的限製,少年成就便會有些飄飄然,驕傲自滿。

“興虹也不要太過驕傲了,踏踏實實做人,你的資質比不上興華那個妹子,但你比她強的便是勇,人在生死時刻便會大幅度的激發自身潛能,但這需要一個前提條件,那便是本心無畏,而且通過這便的方法提升起來的實力很堅實,能發揮出其每一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