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陷馬陵,龐涓悵然飲劍(5)(1 / 2)

翌日雞鳴時分,三軍整裝待發,按照田忌將令依序發往廩丘。眼見就要起程,孫臏參軍急傳軍師令,要他們向北開發,於天黑之前,撤往莘邑,且還須帶上那五百副馬骨。

田忌震驚,正待不睬孫臏軍令,蘇秦急至,在其耳邊低語一陣,田忌先是錯愕,繼而驚喜,轉對田嬰道:“依軍師將令,北發莘邑!”

翌日小晌午,龐涓大軍抵達齊境。齊國邊關一片狼藉,守關人員早已逃逸。錯後晌時,大軍趕至甄邑,但見城門虛掩,並無一個守卒,城中百姓大多逃逸,隻餘少許大戶人家的“守門人”及“難舍家園”的老人。

龐涓尋到幾人,一一詢問,得知齊兵各種“慘狀”,並說老百姓們害怕打仗,剩下不多的糧食也被這些潰退的齊兵“搶光”了。使人查點灶數,報說不足三千,馬骨頭不過百匹。龐涓分析,三千灶頭,比昨日整減一半,說明齊軍多已潰散,剩餘殘兵不過兩萬,殺馬僅百匹,當是因為“搶糧”之故。使人檢查齊軍營地,果見有穀糧麵食殘餘。

龐涓再無疑慮,該當斷明的是齊軍殘餘主力退往何處,因為甄邑是齊邊邑,也是交通要衝,道路頗多,兩條衢道在此相交,東西是邦際衢道,可並行三輛大車,南北是城際衢道,可並行兩輛大車。魏軍由西追至,擺在前麵的是三條道路:第一條是繼續向東,經由大野澤北側廩丘直驅阿邑,通達臨淄;第二條是向西南,通向魏邑垂都和乘丘;第三條則是向北,通往莘邑並高唐。齊人不會再回魏境,第二條道路可不考慮,擺在齊人麵前的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繼續向東,直接撤回臨淄;二是向北,退往高唐。

探馬回報,向東向北皆有轍痕和棄物。向東轍痕甚是顯明,棄物卻是百姓日用,向北轍印較少,棄物卻多是旌旗、矛戈等三軍之物。

龐涓冷笑一聲,道:“孫兄也是技窮,都到什麼時候了,這還以此小兒之戲蒙我!傳令,向東全速追擊,看田忌哪兒逃去?”

大魏車騎近三萬眾風馳電掣般襲奔廩丘,行三十餘裏,終於趕上齊人,卻是一些走在後麵的百姓,有蒼頭、老人和孩子。遠遠望去,百姓甚眾,將道路占得滿滿的。看到魏軍殺氣騰騰,眾百姓無不驚懼。幾個舌頭依舊能轉的被推到龐涓跟前,龐涓詢問,百姓盡皆不言,且神色惶惶,東張西望。龐涓忖出原因,拔劍逼問,揚言不講即斬,百姓驚惶,方才道出“實情”,向東走的全是百姓,是蘇大人吩咐他們向東出走,且借給他們戰車拉家當,告誡他們不可講給魏人。

“蘇大人呢?”龐涓黑臉問道。

眾皆搖頭。

顯然,孫臏擺了個圈套,他龐涓竟然鑽進來了。龐涓怒氣上攻,又不好發作,來不及擺沙盤,隻好攤開地圖,目光循北路直追過去,落在莘邑處,恍然有悟,咬牙恨道:“傳令,後隊作前隊,返回甄邑!”

後隊是太子申坐鎮,聞聽龐涓此令,以為龐涓不再追擊,這要撤軍,頗為高興,傳令調頭。

前後折騰一個多時辰,大軍方才回到甄邑,太子申驅車又要朝魏國境內奔馳,被龐涓緊急召回。不一會兒,龐涓趕到太子申車前。

“怎麼回事?”太子申劈頭問道。

“回稟殿下,”龐涓拱手實說道,“涓中孫臏之計也。齊軍主力並未東退,而是北撤了。”

“齊兵為何北撤?”

“意圖有二,一是不想把戰火燒到臨淄,二是向趙齊邊境靠攏,借趙人之力與我對抗。趙人欠齊大情,另有蘇秦巧舌,必定出兵相助。”

“齊軍主力若是北撤,將軍理當乘虛進擊臨淄才是!”太子申不解道。

“殿下所言極是,”龐涓應過,恨道,“隻是,與攻下臨淄相比,活擒田忌、孫臏更趁涓意。隻要活擒二人,擊潰齊軍主力,臨淄不過是囊中之物,早取晚取,但聽殿下吩咐。”

“將軍執意,申依將軍就是。隻是,如何追擊,還請將軍明示。”

龐涓摸出羊皮草圖,指圖示道:“就是此路,向北直達莘邑,過去莘邑,即是高唐。莘邑不可慮,高唐卻是齊國北都,城高池深,人口眾多,備糧充足。齊人隻需固守十日,趙援可至。蘇秦若再說服楚人,由南部襲我,我當陷入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