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像帶以及在其之後興起的dvd,一直是電影行業一個重要的賺錢工具。
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利潤的占比還會越來越大。
而有了利潤,電影廠商們的節操也就開始掉了——
畢竟,與要把大頭分給發行方和院線的票房收入相比,錄像帶與dvd方麵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收入可謂是純利,誰不動心呢?
片花和導演剪輯版的流行,正是借了這個勢。為了賣錄像帶和dvd,好萊塢的製片公司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攻略奧斯卡提名和獎項,也是其中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
原因很簡單,因為奧斯卡會讓影片的名聲提高。這個名聲有助於選擇錄像帶和dvd的觀眾們選中自己。
當然,一般喜歡這麼幹的,大多是一些成本不高,名聲不顯的藝術類電影,或者說獨立電影。
對這類電影而言,奧斯卡的提名和獎項是一個很有效的噱頭。
實際上,不少奧係影片,在獲得獎項之前票房收入都少的可憐,能夠有大幅盈利,都是靠的奧斯卡的光環帶來的票房和後續的錄像帶或dvd收入。
獨立電影界赫赫有名,或者說臭名昭著的韋恩斯坦兄弟的公司,其盈利模式就是這樣的——
選擇小成本電影——衝奧——獲得提名和獎項——電影出名了——開始賣錢……
隻不過,這個流程相對時間比較漫長,操作也頗為繁瑣,實力較為雄厚的大製片公司,如好萊塢七大,一般是不太看得上這種模式的。
拍得起商業大片,也投入得起巨額宣發費用的他們,不需要借奧斯卡來增加光環和知名度。
相比於奧斯卡評委們逐漸曲高和寡的審美,他們更需要在乎的,是廣大觀眾的愛好。
——這也就是商業電影和奧斯卡漸行漸遠的一個原因。
然而,在特定的條件下,商業電影也是會有衝擊奧斯卡的需要和可能的——多一層奧斯卡的光環,對錄像帶和dvd收入總是有益的嘛!
《斷頭穀》這部電影恰好滿足了這個條件——
第一,這部電影確實有衝擊奧斯卡的實力,而且也切切實實地獲得了七項提名。
雖然單獨分析,這七項提名中,隻有兩三項《斷頭穀》比較有希望。
但總體來看,卻又會讓人覺得,無論這部電影獲得其中哪個獎項,都是合理的。
畢竟,爆冷是存在的嘛!
甚至,能獲得七項提名的電影能夠獲獎,根本就不算爆冷。
在講究綜合實力的最佳電影這個獎項上,尤其如此。
夏洛特在自己進行分析時,恰恰忽略了這一點——
他更多考慮了《斷頭穀》在單個獎項上的弱勢,卻沒有考慮到將這些弱勢聚集在一起,如果公關得當,一定程度上也能轉化為優勢。
就像他也忽略了,這部電影被他從原本世界的1999年搬到這個世界的1995年,也占了不少時間上的優勢一樣。
雖然被夏洛特製作出來的《斷頭穀》,並不等同於原本世界的《斷頭穀》——別的不說,光是夏洛特使用的法術特效,就已經讓這個電影完全兩樣了。
何況,夏洛特拍攝出來的《斷頭穀》,也並不是原版蒂姆·伯頓的那種哥特風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