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經是1997年12月19日。
經過卡梅隆吹毛求疵的後期製作,《泰坦尼克號》終於上映了。
原本,因為漫長的後期製作,高昂的成本已經讓包括卡梅隆在內的主創團隊喪失了信心。
——畢竟,按照目前的成本,這部電影沒有個八億以上的全球票房,連成本都很難回收,更不論其他了。
所以,他們曾經考慮幹脆不在美國,而是直接在日本首映,這樣就能暫時避免北美觀眾的毒舌了。
——雖然這也隻不過是掩耳盜鈴而已。
但是,因為夏洛特,事情又有了變化。
——準備來說,是因為夏洛特化身的派翠克·簡。
因為派翠克·簡曾幫《泰坦尼克號》劇組驅鬼,把劇組上下的聲望都刷成了崇拜,就連固執的工業黨卡梅隆對他也有幾分信任。
所以,在決定電影的首映時間和地點時,製片人喬恩·蘭道就打電話征詢了派翠克·簡的意見。
雖然很大程度上,這跟生了孩子找大師取名字沒什麼區別,但病急亂投醫,在被普遍看衰的情況下,製片人先生也就不在乎自己的主意是不是靠譜了。
——壞主意總比沒主意好,不是嗎?
何況,派翠克·簡或者說夏洛特,給出的意見還非常靠譜——
“《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應該在英美兩地同步首映才最好吧!畢竟,當年那艘大船,就是從英國啟程開往美國的。”
好吧,這個說法聽起來非常合理,合理到喬恩·蘭道完全無法反駁。
當然,作為“大師”,夏洛特化身的派翠克·簡,也不是沒有給出自己的專業意見——
“《泰坦尼克號》劇組之前遇到的亡靈,雖然並不厲害,但終究是那條大船上的死者。”
“他們生前沒有抵達目的地,那是不是能讓他們在死後抵達呢?”
“在英美兩地同步上映,一定程度上等於讓他們抵達了——這有助於讓他們安息。”
應該說,派翠克·簡後麵的理由對喬恩·蘭道是很有說服力的。
畢竟,與始終對派翠克半信半疑的卡梅隆不同,製片人先生是很相信“派翠克大師”的。
同時,他也確實很害怕泰坦尼克號上的亡魂。
沒辦法,派翠克·簡驅魔前後,劇組拍攝的順利程度,是擺在那裏的——
驅魔前,可以說是諸事不順,主創成員不斷生病,女主角凱特·溫斯萊特甚至因為泡海水得了肺炎,再加上一連串的小事故,喬恩·蘭道都懷疑他們能不能順利完成這部電影了;
而驅魔後,劇組所有人的身體都變健康了許多,小事故也不再發生。雖然作為導演的卡梅隆依舊吹毛求疵地讓人厭煩,但拍攝速度終究是快了很多。
實際上,如果不是後期的電腦特效製作太過麻煩,《泰坦尼克號》的上映,也不會拖到現在的。
所以,在喬恩·蘭道眼中,那次的驅魔還是很有用的。
而夏洛特化身的派翠克·簡,也是一名貨真價實的通靈大師。
既然如此,請大·師指點迷津又有何不可呢?
反正,因為成本的反複堆高和業內人士的普遍不看好,喬恩蘭道已經完全喪失了信心。
現在有了一分希望,哪怕聽起來完全不靠譜,他也會牢牢抓住,就像溺水的人抓住漂浮的稻草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