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特區思想與我國新興經濟區發展啟示與借鑒(1 / 3)

經濟特區思想與我國新興經濟區發展啟示與借鑒

區域經濟

作者:鍾國雲 陳歡

內容摘要: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新的一級,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機遇與挑戰並存。以鄧小平經濟特區思想為鑒,可為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提供新思路。特區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北部灣經濟區則應成為中西部崛起的見證。北部灣經濟區要借鑒特區成功的根本,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加快融入到國內外區域經濟合作中。

關鍵詞:北部灣經濟區 經濟特區 鄧小平經濟特區思想

北部灣經濟區應成為中西部崛起的見證

早在七屆二中全會,黨就明確提出了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構想。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在二十世紀“分兩步”把我國建設成為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但由於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所處的曆史階段、根本任務和主要矛盾等重大問題缺乏始終一貫的科學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幾經曲折而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十一屆三中全會迎來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曆史新時期,鄧小平亦進一步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國情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問題,提出要根據自己情況走一條我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接著,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曆史的高度,果敢地選擇了試辦經濟特區的辦法,試圖通過特區的試驗為我國的現代化找到出路。特區的建設為全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衝破了人們固有思維和觀念的束縛,開啟了通過改革開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曆史新進程。通過特區建設引進外資、發展對外貿易、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這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偉大曆史轉折。

回首過去,從毛澤東時代公平至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到鄧小平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戰略構想的實施,黨和國家的各代領導人基於國情,放眼世界,審時度勢,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震撼世界。然而,始於1999年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格局,“嚴重的農村貧困從橫向上看並沒有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程而成比例地有效解決,反而有擴大的趨勢”(廖小東等,2010)。鄧小平“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要求沿海地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要以更多力量幫助內地發展。新世紀以來,黨中央根據我國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全麵推進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這給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曆史機遇。實踐將深刻表明,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有利於將經濟區建設成為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商貿基地、物流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有利於振興西南地區民族經濟帶、推動廣西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與進步;有利於民族團結和邊疆的繁榮與穩定;有利於形成帶動和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也將有利於進一步完善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區域發展的總體布局,而“一個地區之所以落後,在很大程度上是區域的經濟結構限製了參與競爭的能力”(遊新彩等,2010)。因此,特區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北部灣經濟區則應成為中西部地區崛起的見證。

北部灣經濟區應借鑒特區成功的根本: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也是發展生產力。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還是我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隻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特區的成功在於通過改革實現了社會主義生產力質的飛躍,走出了過去離開生產力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誤區,改變了過去把許多不屬於社會主義屬性的東西當作社會主義的原則加以固守,把許多有利於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東西當作資本主義的屬性加以反對的錯誤做法,真正體現了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製度屬性。特區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其對我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早已超越了經濟發展本身,對整個現代化建設起到了引擎推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