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底,李玉鳳經媒人介紹,嫁給了陳莊的陳海。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他們的婚禮極其簡單,一點也沒有隆重可言。
李玉鳳嫁過去之前,娘家人已經提前打聽好了,陳海的家庭成分是貧下中農,那時候,人們嫁女兒還不敢高攀,盡管文化大革命已經過去了幾年,但那種毒瘤還深深地刻在人們的心裏,還不敢把女兒嫁進成分高的家庭裏,諸如上一輩是地主家庭,或是知識分子家庭,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這些家庭有許多人被打成反革命分子,是要批鬥的。雖然改革春風已經沐浴大地,解放思想勢在必然,但那種頑疾還沒有根本從人們的心裏根除,表麵上雖然沒有成分之見,但私下還是願意選擇成較低的家庭。
李玉鳳在與陳海結婚之前,隻見過幾麵,並未熟悉。婚姻自由雖是政府提倡,但農村人不敢自由戀愛,在農村人的思想裏,自由戀愛是一種不守規矩,作風有問題的愛情觀,女孩若是自主找一個對象,會被村裏人說三道四,指桑罵槐,如風野不羈,狐狸精的胚子,不是農村裏的人等等言語找上門來。
李玉鳳是一個守規矩的女孩,她沒有上過一天學,不對,應該說是上過兩天學,便就被父母叫回去看孩子了,李玉鳳底下還有幾個妹妹弟弟,父母還要上工掙分養活家庭,所以看孩子的責任就壓在了她的肩上,她的思想幾乎都是從父母那裏接受來的,根本就沒有自由戀愛這個觀念,她的婚姻就不是自己做主,全聽父母的安排。
父母告訴她說:都打聽過了,陳海是一個老實人,不會說道,但肯吃苦幹活,是個不錯的人。李玉鳳就相信,所嫁的男人一定可靠,再說她也見過幾麵,模樣長得清秀,臉龐也俊朗,盡管沒有過多的了解,但父母說不錯,那就一定是個不錯的人了。
李玉鳳出嫁那一天,場麵不是十分的熱鬧,就是家裏的父母和叔叔嬸嬸送親,沒有過多的人,迎親隊伍更是沒有,隻有陳海一個人騎著自行車過來,先把玉鳳接走。玉鳳的父母和叔叔嬸嬸,是隨後趕著驢車過去的。
一路上沒有吹吹打打,隻有兩個不太熟悉的年輕人,陳海的自行車還騎不好,一路上搖搖晃晃,嚇得在後麵坐的玉鳳心驚膽顫。
時值九月,中秋已過,路旁的樹木枝葉仍然茂盛,蔥蔥鬱鬱,給人清涼氣爽的感覺。但陳海他並不覺得清爽,自行車是他剛學會的,騎得並不把式兒。更何況後麵還載不太熟悉的媳婦兒,緊張得他額頭冒汗,手心發癢。他越是緊張,車把兒越是不由控製,專挑那些兒坑坑窪窪的地方騎,顛得玉風在後麵緊緊的抱緊他。
在玉鳳看來,這個小夥子不是她想象中的老實,認為他是故意這麼做的,直到躥進路旁的草叢裏,玉鳳才相信,正真是他騎的不牢實,幸虧玉鳳激靈,在車倒下之前跳了下來,陳海和車自行車都倒在了草叢裏。
李玉鳳站在路旁,看著狼狽的陳海,忍不住哈哈大笑。陳海自知狼狽,羞得滿臉通紅,磕磕巴巴地對於風說:“我是……是剛學會,不是……是故意的。”
李玉鳳停住了笑聲,說:“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看你就知道你騎的不穩,你把自行車交給我,讓我載著你,我比你騎的可好了,等快到的時候,我再把車交給你。”
陳海就彎腰把車扶起來,推到了路邊,交給了玉鳳。玉鳳輕巧熟練地騎上自行車,陳海在後麵坐著。
玉鳳就問他:“我騎的怎麼樣,比起你把式不把式?”
陳海說:“你騎的可比我好多了。”
玉鳳說:“好,那以後自行車就交給我騎,你就坐著就可以了。”
……
兩個人閑聊著,不知不覺就到了村口,玉鳳就把車交給了陳海。
他們結婚就擺了兩桌酒席,都是至親過來參加,可能是源於生活條件的限製吧,沒有過多剩餘的糧食招待,那時候席麵上,上好的食物就是白麵饃饃和黃窩窩,人若請多了,怕是不夠吃的了。
李玉鳳和陳海的結婚場麵,就是在這極簡樸的狀態下進行的,就是各個親友聚在一起吃了一頓飯,見見麵,算是認識認識,以後見了麵,知道是親戚。
那個年代結婚就是這樣,簡簡單單就把婚給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