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十五章陳數家的不幸(1 / 1)

陳耀剛把兒女的婚事辦好,沒過多久,他的侄子陳數家就發生了不幸的事,陳數的八歲的兒子歿了。

作為二伯的陳耀,為侄子的不幸感到悲傷。陳耀一共哥仨個,現在存在世間的隻有他自己,每每想到這裏,他都是非常難過的。

他想到,三弟家確實可憐,在侄兒陳數小的時候,三弟便早早去世,留下弟妹和幾個孩子艱難度日,這一眨眼,一二十年就過去了,三弟家的這些個孩子都長大成家了,大侄女陳書嫁給本村了,二侄女陳青嫁到鄰村闡莊,也就是李玉鳳娘家村莊,三侄女陳雲也出嫁到本村了,侄子陳數也娶了妻。他這個做叔叔的稍感欣慰,不管怎樣,總算從那些風風雨雨的年景走過來了。

誰成想,三弟的唯一的大孫子長這麼大,說沒就沒了,在天上的三弟知道了,恐怕也難安吧,陳耀是越想越難過,可是,他還得寬慰自己的弟妹,王花跟他一塊兒安慰這一家至親的人。

更悲傷的人,就是陳數和他的媳婦了,養了這麼大的兒子,突然就消失在眼前了,其傷痛怎可言表。

都說白發人送黑發人,是世間最痛苦的事,可是他們的頭發還未白,就已經要送走自己的兒子了,那痛苦簡直就是世間至極。

那一段時間,兒子一直跟他們說頭暈,常常無力,他們一直不當回事,覺得兒子隻是乏,或是沒睡好覺,也就沒怎麼放在心上,後來,兒子也就不說了。

其實,他們早該發現,兒子的食欲一直不好,他們卻沒有警覺。直到那天,陳數夫妻倆從外麵回來,發現兒子昏倒在家,急忙送去醫院,卻已無力回天。

兒子是死於敗血症,已是晚期,他們後悔不已,怎麼就沒把孩子的話當一回事呢,若及早發現,哪怕不能治好,也能跟孩子好好相處,陪伴著他走過最後一程(那時在農村,這是看不起的病,發現了也基本上是等死,沒有像現在,媒體廣泛,或可受到社會資助)。不會像現在,留下這深深的遺憾。

兒子的死亡,對陳數一家的打擊很大。原本生機勃勃的一家,突然就變得死氣沉沉。

陳數的母親雖然悲傷,可更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兒子不能從沉痛中拔出,她常勸說兒子:孩子己經死了,咱這個家不能不過呀,你還年青呢,咱可以再要一個,你可別害了自己的身子,這一大家人,還需要你養呢,你可得要振作起來。

這麼大年紀的母親,還這般操心,陳數寬慰母親,讓她放心,過一陣子會好起來的,他隻不過一時不能接受。

母親便叫回她的三個女兒。讓她們輪番過來,開導開導她們的這個弟弟,千萬不要讓他鑽牛角尖兒。

還有陳耀他們一大家子,也不時地過去看看,岔開別的話題,說一些別的事,讓家裏熱鬧起來,免得沉靜下來總思想傷心的事,也許時間久了,慢慢淡忘些,一些悲傷的氣氛就脫離這個家庭。

這樣的傷痛,沒有時間的撫慰,是無法從沉重中走出來的,我們說得也許輕鬆,但這樣的事,擱到誰的身上,都是致命的傷痛,那種失去孩子的絕望的心境,隻有做了父母的人才會體會得到。

沒有人願意麵臨這樣的命,可是,有時隻能被命運蹂躪,隻能承受,這也是生活的捉弄,陳數的命運就是這般坎坷,人世間最痛的事讓他碰到了,他這一生,這隻是痛的開始,直到他的生命結束,都在經曆痛傷,如果死後有知,他也會痛苦,因為他會看到支離破碎的家,這都是以後發生的事。

這一次失去兒子的悲傷,陳數貌似是走了出來,實際上他的內心從未斷泣,因為,從這以後,他就變得不同尋常,不愛言笑,冷漠嚴肅,幹起活了近於偏執,非得累到筋疲力盡才可放手,這說明了什麼,想把心裏的痛轉移到疲乏的身體上,也許他是不敢清閑,一閑下來就會痛心,所以才會拚命勞作,讓自已累的無精力再思及別的事情。也正是如此的心態,才會讓他的人生一挫再挫,與開心再也沒有牽涉。

這是所有陳家人不願意看到他的狀態,可是,誰也無力於說服陳數,一個瘦弱的軀體裏,到底承受了多少痛楚,每次勞作起來,爆發了他的所有能力,真到累得動彈不起方休。

所有的人都勸說陳數的媳婦:你們再要個兒子吧,也許隻有這樣,才能讓他回歸正常,家裏就他一個男丁,他倒下了,你們這個家誰能擔起來呢?

陳數的媳婦會怎樣決定呢,至於自己的男人為何如此,她豈能不知,她會聽從別人的勸說嗎,亦或她本身也是如此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