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民兵湘軍(1 / 2)

鳥瞰視角之下,就會發現整個湘軍大營雖有數量龐大的兩萬餘眾,可卻是井然有序,全軍上下如巨人展臂,在底層士官的命令下,各司其職,與綠營抑或八旗比起,不管軍紀還是令行舉止都是遊刃有餘。

其實歸根結底,曾國藩練湘軍,除了訓練有素以外,有四個特色,第一是政治洗腦與人身控製軟硬兼施。湘軍練兵,除了軍事訓練和實戰訓練外,還開設了文化課,授課內容為三綱五常、忠義勇武。在曾國藩為湘軍寫的軍歌裏,就有“規矩要肅靜,有禮、有法、有號令”這樣的規定。

第二他對軍隊首先強調的最高原則,就是服從,而且是絕對的服從。為了灌輸這些大道理,讓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軍記住這些道理,曾國藩專門進行通俗化加工,撰寫了諸如《陸軍得勝歌》、《水師得勝歌》、《解散歌》順口溜式的軍歌。

除此之外,湘軍士兵不但非常聽話,而且逃跑、開小差、投敵叛變之類的現象非常少,這與曾國藩製定的軍屬連坐製有關係。

第三為了控製這些士兵,曾國藩在招兵的時候,會做一個士兵家庭檔案袋,裏麵把這個士兵的地址、家庭成員名單都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來便於管理和與軍屬取得必要聯係,比如為陣亡的士兵發放家屬慰問金等等,不過當然,不管是慰問金還是贍養遺孤方麵,湘軍是絕對比不上凱旋營的。

不過這檔案袋也起到了約束和控製士兵的作用。湘軍士兵要是膽敢投降叛變,或是犯上作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你不是還有妻兒老小麼?這招著實厲害,湘軍有了這個緊箍咒,加上三綱五常來洗腦,湘軍士兵隻有服從指揮,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自從湘軍出道以來,除了靖港集體逃跑事件之外,類似現象一直很少發生,這也正是綠營所不及的地方。

第四,是感情維係與物質誘惑並抓並舉。曾國藩選用的湘軍,基本來自湖南老家,一營大多來自同一村落,而且多來自同一宗族,非親即故。湘軍征兵特別歡迎湘鄉老鄉報名參軍,尤其歡迎父子兵和兄弟兵,叔伯子侄堂兄弟也可以。

曾國藩認為,有了地域和感情紐帶的維係,湘軍在戰場之上,殺敵之時,一定不會丟下戰友,逃之夭夭。

很多事情都有兩麵性,依靠感情紐帶維係的部隊,一般都不會單獨逃跑,但是並不能保證不集體逃跑。兄弟子侄打仗,要麼一起死,要麼一起逃,死活都要在一起,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古語有雲,法不責眾。

作為湘軍絕對領導者,曾國藩並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對人性有著深切的體悟和把握,深知這些老鄉跟他出來出生入死,絕對不是僅僅為了響應他的忠君愛國,他們還需要升官發財和養家糊口。

除了忠義和感情的灌輸,曾國藩並沒有忽視軍餉,他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要想讓轎夫把轎子抬好,讓自己在轎子裏坐著舒坦,並且能夠坐上越來越大的轎子,就不能一天到晚隻對著轎夫講忠孝禮義廉恥,還應該給足銀子讓他們得到實惠,這樣他們才能安心地抬好轎子,認真把轎子抬好。

湘軍堅持高薪養兵的原則,他發的工資幾乎是綠營的一到兩倍。一個綠營陸師步兵,一個月工資一兩五錢,湘軍則是二兩二錢;一個綠營騎兵每月二兩,湘軍騎兵就有四兩二錢。湘軍水師的工資,比綠營更高。

就這方麵來說,湘軍的軍餉和凱旋營比起來,差不了多少,基本平等。要讓馬兒跑,就要吃夠草,這個道理,楊越懂得,曾國藩也懂得。

沒有高工資,誰願意幹這種腦袋係在褲腰帶上的差事?除了高工資,曾國藩還給發補貼、發獎金。掛彩的,有慰問金;陣亡的,有撫恤金;立功的,有賞賜。

在巨大的物質利益的強烈誘惑之下,在戰利品誰取誰得的刺激下,那些祖祖輩輩刨地的農民老鄉,都樂意出來投靠湘軍。

在部隊裏幹一個月,抵得上在家裏幹上兩年,這是相當有誘惑力的。要想有高收入,就得幹高風險的活計!所以湘軍不但從來不愁沒有兵源,而且從一開始就呈現出了淩厲的殺氣。

...

湘軍大營中,整個帥帳內站著十餘人,他們盡是戰甲覆身,個個沉思不語。李孟群在講述九江湖口及梅家州敵軍的情況後,又拿出了九江城內他們細作傳過來的消息。

上麵已經將九江的五千新兵部署,及凱旋營的部署和火炮配置查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