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全局(2 / 2)

玉林前線還有一點對明軍很有利。

玉林位於山區盆地中心,夏季一旦下大雨,全城和城池周邊就會泡水。本來城市泡水對守禦不是好事,但謝元汴這些年一直在玉林搞基建,糧倉彈藥庫都修在火山灰水泥建築的二樓,本地士兵更是對一樓泡水習以為常,城內有小船沿著街道互相聯係。

城外的八旗兵就不行了,一次營地泡水對戰鬥力和兵力的傷害超過一次大敗。彈藥失效,糧食長黴,兵丁大麵積病倒,每天都有八旗和綠營兵的屍體被扔進南流江裏喂魚。

欽州被包圍,李元胤堅壁清野,撤退百姓,明軍麵對這種局麵早有預案,這些年來演練過無數次,比較順利。

李元胤這幾年在欽州拚命挖地球,沿州城至港口修築了一係列棱堡炮台,背靠海上生命線,李元胤的大炮比圍城的線國安還多,定藩部隊隻能對著欽州幹瞪眼。

李來亨的主力在廉州城休整,他不斷派出小股部隊襲擊線國安,迫使敵軍始終無法全力攻城。

總的來看,廣西雖然局麵惡化,但也可以堅持。

以往明軍屢戰屢敗有個關鍵問題是他們的火藥始終比較緊張,各部明軍屢屢出現糧食還沒吃光,卻把火藥打光的事。

秋冬季節,韃靼人可以在整個北中國大麵積掃硝,也能從四川獲得洞穴硝石,每年使用的火藥量達數百萬斤,南方氣候濕潤,明軍無法掃硝,總是被敵軍火力壓製。

這種事在聯邦全力介入大陸後已不存在了,聯軍在廣東繳獲了1百萬斤火藥,短期內,所有明軍都不必擔心火藥問題,不就是躲在城牆上,埋伏在山頭和老林子裏敞開打銃子嗎,誰怕誰啊。

守序放下廣西的報告。

憑借濕熱的天氣、複雜的地形、堅固的城牆,數百門大炮,廣西明軍以後撤為代價,不斷在山區和海邊消耗韃靼人的攻擊動能。

李來亨的主力騎兵休整待命,瓊州混成旅在雷州冷眼旁觀,隔著幾重戰線,韃靼人似乎還不知道這支部隊存在。

守序看向肇慶。

西江主戰場,嶽樂以議政王大臣杜蘭坐鎮梧州府,負責全軍補給,他本人親駐肇慶府。

北京抽調了一半旗營兵分三路出征,如果算上各條戰線的存量八旗兵,動員率相當高。

嶽樂指揮的部隊有1萬2千八旗兵,3000外藩蒙古兵,3000續順公藩下兵和3萬抽調的各省綠營兵,其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是甘肅提督張勇的西北綠營。

這5萬兵在三水至梧州一線展開,主力集結於肇慶,如果算上廣西綠營和粵北的伊爾德,嶽樂控製的兵力約為9.5萬人,人數實在是很多。

嶽樂從內地帶來很多內河水師兵,在廣西大造戰船,控製住羚羊峽以上的珠江。

嶽樂的兵抵達西江後,西江右岸山區羅定、新興一線的明軍即撤空了百姓,製造了一大片山地無人區,廣闊的粵西南山區中,隻有軍隊,沒有百姓。與廣西一樣,明軍和武裝起來的百姓義兵拿著鳥銃、虎蹲炮、輕型佛朗機在幾百公裏長的山區戰線與韃靼人對射。

守序不知道山裏頭到底有多少部隊,他隻知道發下去足以武裝2萬人的綠營裝備,超過1萬杆鳥銃,數百門虎蹲炮、輕型佛朗機,20萬斤火藥。

八旗兵打到如今這個歲月,進軍變得非常謹慎,衡州和磨盤山兩戰給了他們血的教訓,再不像十幾年前,幾百人即敢深入明軍陣地瞎搞。

嶽樂本身也是個很持重的統帥,韃靼人的主力始終未跨過羚羊峽,讓守序很不滿意。船隻輜重順流過羚羊峽很容易,逆流過羚羊峽得靠拉纖,很麻煩。

守序在攻下廣州後當然可以一鼓作氣攻下肇慶,但他沒有這麼做,留著肇慶能給韃靼人快速克複廣州的希望,羚羊峽就是給嶽樂留的坑,現在的關鍵是,把韃靼人的主力和輜重引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