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理論家

觀察家

作者:壹盈

他是一位老人。八十耄耋,已然為仙。他是一位經濟學家,榮膺“2007品牌中國年度人物”,入選關鍵詞是“經濟魯迅人文情懷”。他還是一個靶子,對他的謾罵詛咒鋪天蓋地,從“老糊塗了”、“一條老狗”直至“送他一口棺材”……在中國這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千年禮儀之邦,身為老人,他所受到的“禮遇”前無古人。

他無畏,露出光禿禿的牙床,粲然一笑:“我不怕。”

一分誠懇,三分詼諧,十分黑色幽默。

茅於軾出身南京名門世家,父親是鐵道專家茅以新,伯父是那位被錄入小學課本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家族18個堂兄妹們一半以上留洋國外。

“家庭氣氛自由平等,我是徹頭徹尾的‘自由主義’。”他回憶,慨然長歎。

的確,真正的知識一定不囿於權力。他用了近八十年的人生去踐這一觀點。

抗戰時期,他隨父母四處逃難,顛沛流離。日本人的禽獸行徑,他刻骨銘心。然而在後來看到年輕人大張旗鼓地抵製日貨,他卻不解又痛心:“抵製日貨很愚蠢,搞經濟不是鬥氣。”於是,被“拍磚”無數。

“文化大革命”時,他的“自由主義”迎來最嚴峻的考驗。抄家、批鬥、毆打、下放農村……最艱苦時,甚至得吃螞蚱果腹。然而,他沒有一蹶不振,反倒偷偷摸摸地研究經濟學,推導“擇優分配原理”。

“一個人受磨難時,往往是最奮發圖強的時候。司馬遷的《史記》、孔子的《春秋》、曹雪芹的《紅樓夢》……大作品誕生於大磨難。”

1985年,《擇優分配原理》問世,這部被稱為重新構造整個微觀經濟學的著作奠定了他經濟學家的地位。那一年,他還是北京鐵道研究院的研究員,已經46歲。“我開始考慮轉向經濟,因為國家富強必須通過經濟建設。至於年齡、能力、結果,我不作考慮。”

接下來的十年是他“人生進步最大的十年”。先是作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研究美國經濟,繼而出版了《生活中的經濟學》《誰妨礙了我們致富》《中國人的道德前景》等經濟著作,一時之間,洛陽紙貴。與此同時,他還以經濟隨筆為刀鋒,深度剖析中國經濟現象。因觀點之新銳、思想之深邃、態度之犀利,被人稱為“經濟學界的魯迅”,並入選“美國Marquis1993—1995年度世界名人”。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茅於軾沒有停留於紙上談兵。1993年,他與夫人向“希望工程”捐款200元,隨後開始了在山西省三個貧困村的小額貸款試驗,用提供小額信貸的方式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因為“捐款是輸血,貸款是造血”。

2006年,被譽為“小額信貸之父”的穆罕默德·尤努斯通過創辦“孟加拉國鄉村銀行”摘取諾貝爾和平獎。彼時,茅於軾的小額信貸已經在中國山西農村“非法”堅持了13年。

2001年底,七十多歲高齡的茅於軾創辦“富平保姆學校”,因為他堅信“解決城鄉差距的最好辦法就是‘農民城市化’,讓農民進城”。5年中,他們共培訓一萬多名婦女,百分之百落實了工作,平均每年產值超過一億元。然而,一場“無妄之災”意外降臨:2007年春節期間,一位保姆因看護不當,導致2歲的孩子從沙發墜地,頭部受傷而身亡。12月初,二審作出判決:富平家政賠償47萬元……

謾罵、流言、榮譽、官司、負債……這位耄耋老人的晚年喧囂嘈雜、毀譽參半。

“這一生,陪他走得心驚,捏了一把汗。”夫人無奈地抱怨,“他天生愛攬事兒。以前牙齒沒有掉光,還有幾顆把門的;現在牙齒全掉光了,一顆把門的也沒了。”

他老老實實聽著,好脾氣地笑:“通向地獄的道路鋪滿鮮花,你以為美好得很,最後卻發現走錯了。經濟學就是發現這些錯誤的。我是一個大膽的人,就要指錯誤,說真話。”

(標題有改動)責編: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