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有請北光投資董事、總經理鄧群先生來為我們講解一下國內生物醫藥投融資領域的最新動態以及作為一家生物製藥投資領域知名的投資公司他們會怎樣選擇投資對象。”
鄧群微笑而起,走到台前,“零九年生物、生化產品製造業實現主營收入近八百億,利潤有一百多億,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仍舊分別達到了近30%和40%以上的增長,這說明在生物醫藥領域,作為新興醫藥市場,我們這邊風景獨好,但是我們國家的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也麵臨著瓶頸,尤其是發展模式的轉變,目前國內生物製藥公司很多,但基本都集中在低水平的重複建設,生產上麵現代化水平不高,研發力量分散,到現在也沒有走出仿製藥的圍城,我國的生物製藥要繼續健康持續的發展,就必須改變現在生物製藥企業規模過小、魚龍混雜的現狀,但這不是企業自身能夠改變的,生物製藥的高端產業都是資本密集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維持其新藥的篩選和研發以及生產,當然,這裏麵有著高風險,但同樣也麵臨著高回報,所以我覺得今天這樣的投融資論壇很有意義,讓企業和產業投資者能夠有更多交流的機會。”
掌聲……
鄧群掃了眾人一眼,笑道,“當然,作為一家對生物製藥行業感興趣的投資公司,我們也對目前從事生物製藥或者向這方麵發展的企業有一些建議,我們投資公司不是發放補貼和產業發展基金的政府,我們會認真對待篩選每一個投資項目,投研團隊也會有名副其實的專家顧問,投資公司必須對投資者負責,所以建議抱著應付政府機構那一套的企業不要抱著同樣的方式來對待我們,那種找個分子活性篩選,然後利用液相質譜聯用拿到小量活性物,虐待一群小老鼠,弄個壓片車間,在一百平方米內把一個製藥公司的事情全做了,弄出一些虛假文件去欺騙專利局拿到一些名不副實的專利去騙政府錢的手法在我們這裏行不通,在這裏我衷心希望各位企業家能夠有更加長遠的眼光,踏踏實實的去做一些事情,雖然國內的基因工程藥物總銷售不及美國或者日本的一家中等公司的年產值,但我仍舊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夠有更大的魄力從短期利益中掙脫出來,我們暫時做不成輝瑞、默克、諾華,但CRO(藥物研發外包)是一個方向,通過CRO行業向新藥研發滲透是一條捷徑,我可以給大家透露一個消息,美國新藥研發公司CRLI將以16億美元收購藥康,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這讓我們相信,無論是發展壯大以後像藥康這樣賣個好價錢還是繼續走下去成為中國的輝瑞、默克都會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
從掌聲中走下來的鄧群拍了拍吳倫的肩膀,“無動於衷啊。”
吳倫依舊雙手抱胸,“講得很好,不過我有件事情不明白。”
“什麼?”
“你們的標準是什麼,美國公司要高價收購國內的CRO公司,你們就說CRO這個方向是對的,那麼,如果對方放棄收購呢?你們難道就要反過來說?”
鄧群哈哈一笑,“你覺得CRLI收購藥康會這樣兒戲?如果對方要毀約,要賠償三千萬美元,這可不是小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