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催生全球金融治理新架構
作者:張茉楠
盡管美國對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這樣一個區域性新銀行,一直懷有很深的芥蒂,但隨著英德法意等資深盟友申請成為創始成員國,一個正適合於新的全球經濟金融大趨勢的金融治理架構,正在初步形成。
當今世界正處於後危機時代的劇烈變動之中,世界的發展並不缺乏前進的動力,關鍵是缺乏新的增長理念和合作理念。亞投行的誕生可謂順乎潮流,恰逢其時。
當今全球經濟格局中,區域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但基礎設施發展水平低、缺乏互聯互通,是製約發展的一大瓶頸,各國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麵臨巨大的資金缺口,融資渠道、融資方式、融資主體、融資機製等問題尚有待完善,未來亞洲經濟乃至全球可持續發展,必須有效解決這一難題。
據亞洲開發銀行預測,未來10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需要8.22萬億美元,即每年需要新增投入8200億美元。據世界銀行統計,中低收入國家資本形成率占GDP比重僅為四分之一左右,其中用於基礎設施投資方麵的資金僅約20%,約4000億美元,融資存在巨大缺口。
然而,目前這種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給。世行和亞行等多邊開發機構主要致力於全球和區域範圍內的減貧。在亞洲域內的基礎設施上,亞洲開發銀行2013年僅提供了210億美元貸款,即使把世界銀行集團、發達國家ODA等都考慮在內,資金缺口依然很大。而全球私人金融機構的基礎設施投資則主要流向發達國家的成熟資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跨區域互聯互通與國家內部的大型建設項目不同,如討論多年的“泛亞公路”、“泛亞鐵路”等,由於涉及多國、投資額巨大、較長時期內看不到回報,一直難以推動,隻有在多邊開發機構的統籌協調和資金投入下才有實現的可能。
正是在這樣的困境和需求之下,為構築基礎設施所必需的“資金池”,中國積極倡議發起了亞投行,作為滿足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投融資需求的多邊金融機構和專項投融資平台。
中國倡導亞投行遵循開放的多邊主義,並按照先域內後域外的原則,向亞洲以及其他經濟板塊開放。事實上,包括亞投行的目的和使命、成員構成、股權分配、組織結構、治理框架等等,都遵循現有國際多邊開發銀行規範運作和標準,力圖打造一個包容、開放、透明的新型全球金融機構。
所以,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乃至非亞洲國家紛紛加入亞投行,爭當創始成員國,既是出於信任,也看到了亞投行未來的發展前景。
亞投行的建立是對現有金融體係的補充,而非競爭。除了中國已有的投資基金可以為基礎設施融資發揮更大作用,也可以發行長期債券或設立各種創新融資工具。尤其是應該動員更多的私人部門資金,積極推進PPP模式,增強基礎設施項目對於私人部門投資者的吸引力。
而對一些投資金額大的基礎設施項目,可以通過國際金融組織中長期貸款、本國政府財政資金、主權財富基金、養老基金,以及金融機構的“聯合融資”方式予以推進。歸根結底,亞投行將扮演全球可持續發展融資的助推器,以及催生全球新的金融治理架構的重要角色。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本文選自:瞭望東方周刊 2015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