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的郗小星:美國華裔專家間諜案
作者:張星雲
今年5月21日清晨,郗小星在費城郊區的家裏醒來,妻子昨天剛從國外出差回來,正在上“大四”的大女兒喬伊絲·郗也放了假回到家,準備夏天去非洲做項目。這是一家人團聚的初夏。郗小星很開心,打算找個好餐館,一家人一起去吃個飯。但就在這樣一個清晨,十幾名美國聯邦調查局探員破門而入,拿槍指著郗小星一家人。家裏被探員們徹底搜查了一遍,而郗小星則被銬住雙手。“當我被帶出家門的時候,我轉過身看我的妻子和女兒,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而我的妻子非常堅強,眼看著我被帶走。”自始至終,郗小星表示自己是清白的。
遭到逮捕後,這名擔任美國天普大學物理係主任的華裔超導專家被指控向中國輸送敏感超導技術,以換取“名利雙收的職位”,這使郗小星麵臨最高80年監禁和100萬美元罰款。而在9月11日,美國檢察院突然撤訴,稱原因是弄錯了最核心的證據。這是美國今年第二起被熱炒的所謂“中國間諜案”。此前,美國司法部還曾指控華裔水文學家陳霞芬涉嫌竊取政府機密數據並輸送給中國,但今年3月檢方在開庭前突然撤訴,原因是找不到證據,最終不了了之。
然而美國檢察院的撤訴很難使郗小星再恢複以前的生活,雖然他在天普大學處於行政休假,但他已不再是物理係主任。9月15日,他與陳霞芬一起在華盛頓召開新聞發布會,呼籲美國政府重視此類美國華裔專家間諜案。夾縫中的郗小星隻是眾多華裔專家的一個縮影。
從北京大學到天普大學
郗小星是北京人。1958年出生,成長在“文革”中,高中畢業後恰好上山下鄉,“文革”結束,1977年恢複高考,他立馬參加了考試,以高分進入北京大學物理係。在北大一待就是很多年,從本科一直念到博士。“在我們77級恢複高考後的第一屆學生中,郗小星文化課特別好,所以後來我們派他去德國進修。”北大物理係教授、中科院院士甘子釗如是回憶道。甘子釗如今在北大處於“退而不休”的狀態,當年他是郗小星的老師。
北大物理係77級有著傳奇的曆史,如今遍布學界和商界的馮奚喬、牛謙、任海滄、張希成、謝亞宏、沈群、朱湘東以及劉俊均是1977年入學的同班同學。那個班中,很多人現在拿著美國和歐洲大學的終身教職或已經是國內的學術科研骨幹,有的轉行進入美林、摩根大通等華爾街證券公司,也有的在IBM、惠普、摩托羅拉等高科技企業工作。77級的地位至今無法複製。
作為77級學生,郗小星也不例外。在德國卡爾斯魯厄核研究中心兩年交換訪學結束後,1989年郗小星帶著同在北大物理係畢業的妻子一起去了美國,加入美國籍,並先後在羅格斯大學貝爾通訊研究所和馬裏蘭大學工作。1995年,郗小星進入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物理係工作,從助理教授、副教授到正教授,直到2009年離開賓州州立大學去了天普大學。
正是在賓州州立大學期間的研究,成了此次被控間諜案的核心。作為超導領域的專家,郗小星在學界成名於二硼化鎂。早在2001年,日本科學家發現二硼化鎂在39K溫度下具有超導性,郗小星也一直在研究這一領域。“他一直努力把二硼化鎂材料做成應用。”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聞海虎回憶郗小星時如是說。聞海虎是中國國內二硼化鎂研究領域的專家,此前在中科院物理所工作時就與郗小星相識,2006和2008年兩人共同合作發表過學術文章。二硼化鎂可以製成超導線,有潛力在未來代替傳統第一類超導線材應用於醫用核磁共振技術上,而另一種研究方向則是製作濾波器,以增強通訊設備的信號。“但目前依然隻有一些少量的應用可能性。”聞海虎說道。
2002年9月,郗小星和賓州州立大學的同事在世界上首次製成大電流二硼化鎂超導薄膜材料,並將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自然材料》雜誌上。郗小星采用新的混合物理化學氣相沉積法將二硼化鎂製成高質量薄膜材料,薄膜表麵平坦,還可以載送每平方厘米1000萬安培的大電流。雜誌寫道:“這是二硼化鎂超導材料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一步。”當時的郗小星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開發的新工藝將會很快用於新型微波器件製造,應該說離工業化階段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