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夾縫中的郗小星:美國華裔專家間諜案(3 / 3)

正是這一提議,成為被美國司法部用於起訴郗小星的證據。在賓夕法尼亞州地方檢察官針對郗小星的起訴書裏,四項犯罪行為證據均為電子郵件。2010年5月14日,郗小星在發給中國同事的郵件中,確認某些技術已經傳送給中國的實驗室。而此後從6月至12月給另外三人的郵件中,都提出在中國建立世界領先水平的薄膜實驗室。

賓州地方檢察院的起訴書中寫道:“自2004至2012年,被告郗小星策劃、並企圖策劃欺詐美國公司,獲取其技術,輸送給中國境內單位,並協助這些單位進一步利用該技術。郗小星曾多次企圖通過幫助中國發展超導領域研究來換取在中國名利雙收的職位。”

“所謂名利雙收的職位指的就是千人計劃。”甘子釗說道,“但其實後來千人計劃也沒有談成,因為如果郗小星要在天普大學當係主任的話,無法滿足千人計劃所規定的每年必須要在中國待4個月以上的要求。郗小星考慮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去做天普大學係主任,而沒有參加千人計劃。”事後郗小星自己也多次表示,他完全是清白的,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學術合作,這和其他同事所做的事情沒有什麼不同。“我在中國從來沒有用技術換過錢或者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甘子釗給出了另一個版本的解釋:“據我所知,那家美國公司一直對郗小星有意見。郗小星到處做報告,講二硼化鎂研究成果的時候沒說這個鍍膜設備是美國公司幫他做的。後來聽說美國就抓住這個辮子,而關鍵點是郗小星申請撥給美國公司去做這個設備的錢是從美國國防部拿來的。”

美國聯邦法院今年9月11日表示因弄錯核心證據而撤銷對郗小星的起訴。“我不期望他們懂所有這些科學知識,但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谘詢專家就起訴了我。”郗小星如是說道。

在9月15日郗小星、陳霞芬和他們的代理律師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美國華裔精英團體百人會華盛頓地區聯合主席胡善慶就表示,郗小星和陳霞芬是被中美競爭關係的交火擊中。2013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對盜取商業機密實行新的反擊策略,加大調查及起訴力度,美國司法部根據《經濟間諜法》提出的訴訟數量比一年前增加超過30%,在2014年的前9個月又增加了33%。公開文件顯示,尤其是在2013年以來提出的經濟間諜起訴中,有超過一半的案件都與中國有關。

胡善慶要求調查“中國間諜案”中的華裔科學家是否由於華裔出身而受到不公平對待。“如果隻是單獨一個案例,那可能是一個錯誤或事故,但在過去10個月裏,發生了三起案例,四人被拘捕並被指控犯有間諜罪這樣的重罪,最高可能麵臨80年監禁,而隨後這三起案件都被撤訴。”或許在此,一場中美科研學術交流和經濟間諜調查的博弈展開了。

9月1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電視台記者希望兩位華裔專家衝著攝像機說幾句中文,他們拒絕了。郗小星現在是美國人,他依然相信美國的司法係統。“我很高興美國的法律係統起了作用,因為這確實是美國和有些國家不同的地方。有理的話,就有可能把理給說清楚,真理最後可以勝出。”夾縫中的郗小星目前更希望獲得的是眼下的平靜,他說,“等這段時間過去、生活稍微安定下來以後,我一定會給大家一個解釋。”

(本文選自:三聯生活周刊 2015年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