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鑒
文/趙啟斌
當日翰林呈畫本 升平風物正堪傳
有宋一代,是中國傳統社會文化最為發達的一個曆史時期,這一時期全國人口已經突破一億人大關(唐朝極盛時的人口約八千萬),經濟、社會、文化得到了大幅度的發展,以漕運和銅錢製造為例,唐時供應京城漕運糧額一年幾十萬石,水運和陸運最多達250萬石,北宋漕運則一般定額600萬石,最多達800萬石。唐玄宗天寶年間,銅錢產量為32.7萬貫,北宋年產量為100萬至300萬貫,最高達506萬貫。雄厚的經濟條件為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兩宋時期發達的經濟基礎條件決定了宋代科學文化所達到的高度,使宋朝在文化上的成就超越了曆史上任何一個時代,迎來了我國傳統社會文化發展的高峰。宋代在文化發展和科學技術上的進步被一些曆史學家高度讚揚,陳寅恪先生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鄧廣銘先生認為:“兩宋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整個封建社會曆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對於宋代所獲得的文化成就均給予極高的首肯。如果說唐代在封建政治製度、軍事、疆域等方麵達到封建時代高峰的話,兩宋在經濟、科技、文化、藝術領域無疑進入了曆史發展的鼎盛時代,是中國傳統社會輝煌燦爛文化的象征和標誌。正是這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所以才有北宋末年張擇端表現繁盛景象的《清明上河圖》的出現。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出現,是兩宋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和反映,是文學藝術繁榮、畫學昌盛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從一個側麵記錄下了宋代經濟文化繁榮的盛世圖景,形象地展示了北宋末年京城地區社會經濟發達、人煙稠密的人文景象,因而此件作品表現出了相當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在曆史上得到了無數鑒賞家和藝術家的高度重視,輾轉流傳,成為曆代繪畫收藏中的名品和經典。《清明上河圖》的出現,對於專家學者研究我國曆史學、社會學以及古代建築學,也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評價說:“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麵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曆史資料。”對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作出了高度的評價。
《清明上河圖》主要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開封城飛虹臥波、汴河漕運、店鋪林立、舟旅往來及城市市民生活的狀況,非常形象地再現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情形。東京市民的生活狀況、汴河上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麵、東南糧米財貨的漕船緊張通過汴河橋涵、汴河兩岸優美的自然風光,都被畫家在作品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永遠定格出北宋首都所特有的水陸運輸麵貌和市麵繁榮的社會境象。《清明上河圖》全幅繪製有550個不同身份的人物,表現出了各階層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情貌特點,成為《東京夢華錄》《聖畿賦》《汴都賦》最為鮮明的圖像闡釋。《清明上河圖》以特有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再現了北宋晚期城市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不愧為現實主義繪畫創作的典範之作。
開封的命名源於先秦的春秋時代,因鄭莊公選此地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所以定名為“啟封”,後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成為我國建都曆史最為悠久的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作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曆經九代帝王,人口達100多萬,進一步促使開封發展為中原地區乃至國際上最為繁華的大都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於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更成為全國重要的水陸交通中心和商業中心,商業貿易占據全國首位,出現了許多熱鬧的街市、各種店鋪和夜市。北宋末年人口更達到150餘萬,當時的英國首都倫敦人口才4萬餘人,可見東京社會經濟發展的繁盛程度。張擇端即選取東京城市生活的一個局部進行描繪,創構了《清明上河圖》巨作,展現出此一時期的繁盛景象。張擇端(1085-1145年),北宋末年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遊學汴京,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後失位家居,賣畫為生。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存世。他創作的此件《清明上河圖》,即是曾經被收藏於宣和內府,屢經磨難而遞藏下來的北宋風俗畫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