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自以為成熟的時候,往往還活在幼稚當中,當我們以為我們不過初出茅廬,卻猝不及防地成了大人。我們是在哪個瞬間成長為大人的呢?可能是有時候我們開始對別人的不懂事有了想法,可能是有時候我們可以收放自如地馳騁職場,可能是有時候我們突然可以在不經意間好為人師,也可能是有時候我們越來越能體諒長輩,比年少輕狂時多了一分謙遜,少了一分獨斷。就是這些“可能”的瞬間,讓我們突然倒吸一口氣,曾經那個桀驁不馴的我們,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會卸下藤甲,放下屠刀,越來越透徹地看待這個世界,可,我們到底是在哪個瞬間成長為人的呢?
高中的時候談過一場失敗的戀愛,非常喜歡對方,卻根本沒辦法表白,後來鼓起勇氣說出了口,反而影響了朋友關係。那時候,喜歡坐末班的公交回家,聽梁靜茹的《一夜長大》,覺得好像世界傾塌,自己也可以與傷感的歌詞為伍,一時間感同身受,好像真的一夜長大。然而,之後的之後,感情的事情依舊一塌糊塗,以為遇到可以長久交往的對象,結果無非一廂情願,磕磕碰碰,人來人去,每次都和自己說,下次可不能和上次一樣犯傻,收起那些自私敏感斤斤計較的缺點,好好坦誠相待,大度地去尊重對方的生活,然而,到底一紙空談,重蹈覆轍,以為每一次步步為營,卻不知道不同的愛情就是不同的格局,陣勢不同,敵軍不同,實力不同,戰術卻相同,難免一敗塗地。於是想著,一個人也挺好,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不會幹擾他人的生活,也不會為他人而活,時間一長,以為一個人看破紅塵就是長大,其實根本是自己在犯傻。
後來讀過一些書,多走了一些路,與更多的人成為朋友,開始明白,堅持一個人並不是長大,等待對的人也不是長大,對的人來或者不來,愛情躲避不開,想來少時幼稚,是自以為是的愛情,而真正的愛情,是共生共存的愛情,真正地明白愛,是看多了疾苦,了解了世間百態,知道愛是最簡單的事,合適,就在一起,不合適,就離開。
長大,就是在某個瞬間明白,其實沒有真正不離不棄的人,愛不過是遇見合適的人後給彼此留一條後路,不要趕盡殺絕而已。
曾經我反對過很多事,那種反對是建立在個人感情上的反對,而不是建立在是非黑白上的反對,到後來,我才明白,即使是建立在是非黑白上的反對,其實也並不是我想象的那樣絕對。小時候看動漫,非黑即白,凶手就是凶手,惡魔就是惡魔,正義是王道,邪惡永遠是配角。中學時候遇到一些“壞人”,大概是所有師長詬病的群黨,一開始也盡可能避之躲之,卻因為某個機緣巧合,成了對方的朋友,他們當然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交往就是一種“去妖魔化”的方式,你會理解對方,開始辯證地看待問題,好與壞,到底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上。再大一點,你明白了“動機”這個詞,知道萬事萬物存在即合理,知道沒有突然而來的壞,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好,那些所謂的壞人,在故事的最後都會傾吐動機,不過是當你站在“好”的這一麵時,勢必要把他們的動機當作“壞”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