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上蔑視吐蕃人,戰術上重視吐蕃人。這個覺悟李懷唐還是有的,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喚上烏蒙和呂尚卿,李懷唐他們三人首次齊聚在他的書房,書房裏有較為直觀的地圖,可供他們作出有針對性的對策。
或許是李懷唐對書房不甚重視,導致書房最後才收拾裝修,許多地方尚未完善。書房內,正對門靠牆是案桌,作為門麵功夫,一座簡陋的屏風豎立在右側,將雜物隔離,左側是一個大書櫃。
李懷唐與烏蒙和呂尚卿站在一張簡陋的地上前指指點點。
呂尚卿道:“上將軍,吐蕃人所恃的無非是其騎兵,軍紀極嚴且殘酷,不過,他們與所有的胡人都有共性,勝則勇悍爭先,敗則山崩水瀉。”
李懷唐點頭道:“對付騎兵唯有騎兵。不過這次,我想把武騎兵帶上,騎兵居後。”
呂尚卿驚道:“上將軍是想以武騎兵作誘餌,或是麻痹敵人?如果吐蕃人真有伏擊,先以武騎兵吸引住他們,然後輕騎以黃雀之勢撲殺吐蕃人?”
“聰明!”
李懷唐淡淡笑道:“武騎軍的實力不可輕窺,如果運用得當,在巨盾長矛陣的掩護下,兩千多張的強弩足夠傲視萬騎了。”
烏蒙道:“這是不是太過冒險了?萬一他們抵擋不住……”
步兵對騎兵,如果步兵的陣勢被騎兵衝破,等待他們的隻有一個結果,就是全軍覆沒。烏蒙的擔心不無道理。
李懷唐的想法來自實戰的檢驗的自信,在藥殺水上遊,在石國,五百張強弩所發揮出來的戰鬥力極大地增強了李懷唐的信心。強弩不上千,上千全無敵!
“烏蒙多慮了,兩千餘張強弩的陣勢你我都沒見過,不過我們還有時間,明天,明天我們去檢閱,看看武騎軍強弩陣的無敵氣勢,看看槍盾陣的不動如山!”
武騎軍已經成長,所需的隻是一場大戰的考驗來證明他們的實力。李懷唐相信,他們完全有能力應對任何考驗,如果有機會給他們的話,就像隨軍北征的五百名武騎軍強弩手,他們表現出的素質與能力就是整個武騎軍的縮影。
在李懷唐出征的期間,武騎軍沒空閑下來,相反,在主將公孫遙武,還有衛安國的瘋狂熱情下,投入到更嚴格的訓練當中。與此同時,康家從安西販買回來更多的利器也被裝備給武騎軍,包括所謂“報廢”等待,被武裝院稍微修複就可以使用的強弩,還有許多堅韌的長矛和鋒利的唐刀。
烏蒙對戰爭不在行,李懷唐說的有道理,了解自己的實力有助於對戰局的正確判斷。世間沒有零風險的戰鬥,想得到高收獲,就必須得冒風險,他要做的是繼續完善應對計策,減少自己的漏洞。
三人又回到地圖前。
烏蒙對地圖的認識很深,用手指指著地圖發表他的見解:“五識匿國多山,這,這,還有這,都適合隱藏打伏擊,防不勝防,如果吐蕃人有備而來,我們的風險會很大。”
“嗯,五識匿國的地形確實複雜,我們得小心謹慎。如果到時我們遭受到吐蕃人的突然襲擊,可以使白玉爪帶信給輕騎,同時,派出鷹騎的快馬傳令。這樣應該可以保持通訊暢順,隻要輕騎及時到援,吐蕃人必定大敗而歸。不過話說回頭,吐蕃人要想設伏,還得首先過白玉爪和烏鴉攜帶的那些獵犬的關。”
呂尚卿敲擊著案桌,道出他的想法。白玉爪的特殊作用恐怕吐蕃人做夢都想不到,即使他們的計劃再完美,也不會料到他們的頭頂上有一雙寧遠鐵騎的眼睛。
李懷唐笑道:“鷹騎三寶是製勝的利器,突騎施人想必都還沒回過神來為什麼會慘敗。敵人的企圖和行動隻要透明在我們眼前,想不勝利都很難。”
“上將軍忘了,我們還有兩大法寶,一是士氣可用,而是牛羊過剩,營救唐民正好趕著那些牛羊過去,一點都不浪費。”
說完,呂尚卿與李懷唐都哈哈大笑。
北征突騎施的奇跡幾乎神化了李懷唐,寧遠城上下誰還會懷疑李懷唐的決定?包括烏蒙,隻要是李懷唐說出的作戰計劃,他都沒多大意見。既然方案已定,他也表示同意,隻不過,這一仗關係到寧遠城的安全,他不得不多想。畢竟,五識匿國之行,幾乎抽調了寧遠城的主力,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寧遠城隨時會遭遇到突騎施人,石國人的瘋狂報複,甚至毗鄰的拔汗那國也會趁著寧遠城空虛而來搶掠一把。
對於烏蒙的這個擔憂,李懷唐也想好了對策。
俗話說得好,事實勝於雄辯。當北征軍凱旋而歸,帶回了大量的財物,在寧遠城所有人麵前按戰功分配,豐厚的獎賞刺激了所有人的眼球和一顆火熱的心,包括當初從吐蕃公主手中救出的兩千多唐民在內,無不以行動替代心動,紛紛報名參加寧遠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