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三百騎當援軍(1 / 2)

李隆基以下數萬人浩浩蕩蕩,渡黃河一路向北,行至太原,本想在祖祠前搞個盛大儀式,向先祖借點勇武,不料, 王忠嗣傳回急報,左賢王部先發製人,襲取雲中,並繼續南下,敵人勢大且有所防備神武軍戰之不勝,無奈後撤要求增援。

中軍以步軍武騎居多,騎軍聊聊,隻有烏知義的龍武軍有數千騎兵,但是如果將他們全部派出去,李隆基又擔心自身的安全,畢竟胡騎來去如風,路途上遇到敵人,甚至受襲擊也未必不可能。

崔希逸建議讓李懷唐本部先行支援。

李懷唐本部少而精,一人四騎戰力強悍,能日夜兼程,與普遍喊累叫苦的龍武軍與羽林軍將士有天壤之別,大任非他們莫屬。

然而,反對者眾。

“分兵乃兵家之大忌,何況杯水車薪,徒勞無益。”王珙不屑,嗤之以鼻。他軍事才能平庸,卻處處打壓同為副帥的崔希逸。

貌似很有道理,李懷唐一共才三百餘人,在十數萬大軍麵前,宛如滄海一粟,去與不去並無區別。眾人都這麼想的,紛紛點頭附應。

“陛下容稟!臣以為,無須與敵對抗,膘騎大將軍屢敗強胡,威名赫赫,突厥人聞報必然心存顧忌,一旦猶豫,等他們再反應過來,我們的主力已然趕到戰場。”

崔希逸在河西與吐蕃人對壘數年,經驗與能力都得到了曆練,言行舉止之間盡顯儒將風範,心理戰術運用起來得心應手。

這也行?將領們瞪眼。

隻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崔希逸表現淡定自若胸有成竹。

“膘騎大將軍敢否?”

讓顧問出戰,李隆基覺得麵子掛不下,不過,他也沒否定,先看看李懷唐什麼態度。

李懷唐一直沉默寡言低頭研究腳丫,客觀上,他讚同崔希逸,主觀上,他又不願意接這吃力不討好的累活。

好歹崔希逸是他與楊玉環的媒人,皇帝問起,隻好抬頭,不經意間觸碰到老崔投來的求助目光,最後還是心軟了。

“但憑陛下差遣,刀山火海義不容辭!”

回答充滿信心。

考慮再三,李隆基接受了崔希逸的建議。死馬當活馬醫吧,成功固然皆大歡喜,是他戰術得當運籌帷幄之功,失敗則由李懷唐負責,怨他沒能貫徹執行領導的意誌。

說動就動,幹脆利索,從受命到出發,李懷唐本部沒有絲毫的停頓間隔,等李隆基關心向崔希逸詢問準備情況時,才得知一個時辰前,也就是命令下達不久,李懷唐已絕塵而去,驚得他無言以對。

太原北百餘裏,出西陘關(雁門關),山野之間,一眼望去觸目皆是茂密的雜草,灌木叢和岩石。

遠離路徑的一片山麓平原上,驚鳥亂飛,草叢在晃動,時不時傳出婦人有氣無力的低泣求饒聲,伴隨之是恣意的獰笑。

“嘿,老二,鐵棒都磨成針了,還沒幹完?該到我了。”

草叢裏,一胡人不耐煩地催促著,所用語言貌似突厥,又不是突厥語。

“滾,老子才開始!”

機械的挺動在繼續,夾雜著瘋狂。

“奶奶的,喝了好幾天北風,啥收獲都沒,就這娘們,你別弄死了,否則我們四個與你沒完。”

“老大,幹完這娘們,我們回去吧,太冷了,受不住啊。”

另一眼巴巴在排隊等候的胡人提出建議。

老大回答:“現在回去左賢王還不砍掉我們的腦袋?該死的,大唐皇帝咋還不來……咦?雄鷹?它在我們頭上幹啥?”

蒼鷹的叫聲讓他下意識抬頭,怪事發生了,頭頂上的蒼鷹似乎對正在進行中的嘿咻感興趣,盤旋不走。

除了處於興奮中的老二外,這幾人異常警覺,為首的老大反應極快,疑惑閃過,馬上趴下,將耳朵貼在地麵,而其餘三人則幾乎同時將製造雜音的老二推倒。

有大量的騎兵,不足十裏!

老大彈起,二話不說奔向戰馬,其餘幾個緊緊尾隨。

逃命要緊。

大地上,千騎風馳電掣,在他們前方的天空,翱翔著一隻蒼鷹。

突然,一聲淒厲的鳴叫刺破蒼穹。

仿佛是命令,滾滾揚塵應聲偏移前進方向,同時分出數十騎左右迂回包抄。

蒼莽原野,牧草金黃,一場實力懸殊的追殺不期上演。五騎倉惶逃命,在他們的後方兩翼,千騎在迅速接近,情景與草原圍獵一模一樣。

追擊一方的戰馬速度奇快,不出十裏路程,目標獵物的距離被縮短到百步以內。

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領頭數騎張弓引箭,箭矢破空劃痕,急速奔跑中的目標人仰馬翻。

一死四傷。

“上將軍,他們是室韋人。”

追擊者正是李懷唐及其麾下的三百餘親兵。

當李飛鷹驗證了對方的身份時,李懷唐頗為驚訝,室韋人(蒙古人的先祖)不是在距此東北千裏之遙嗎?怎會流竄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