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道教聖地——茅山的腳下。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東晉時期,茅山人葛洪在茅山抱樸峰修煉,並著書立說;……”
林峰今日上茅山,細雨紛飛,空氣格外新鮮,可見度也較高,別有景致。由於下著小雨,天氣不太熱,登山的人便絡繹不絕,讓林峰感歎,這茅山也跟他的宗門三清山一般,淪落為了旅遊勝地。想來裏麵隱居的茅山道高人早就搬走了!天地大變,靈氣枯竭,人類人口大增,到處都是人類活動破壞的痕跡,現今這個社會已經不適合修道人生存。從某一個方麵來說也是一種悲哀。
在半路上,林峰碰到了一支旅遊隊,都是一些中年人或老人,領頭的是一名身穿紅色雨衣的年輕女子,濃妝豔抹,相當妖嬈,吸引眼球,貌似導遊,正拿著小紅旗和話筒,在給眾人介紹,林峰便停下來聽一聽。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遜(後二者為父子二人)創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餘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秦漢神仙府,梁林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
林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太平天國戰爭、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為嚴重。茅山道院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修複,198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宮觀。俗話說:‘要好運,到福地洞天——茅山’……”
不過,林峰聽到那個美女導遊介紹那些修煉者時,就不由有些好笑,貌似,裏麵的大部分修煉者都是他的後輩,隻是不知道那些人現在還在否,是死了呢,還是跟隨大流搬遷了?抑或,還隱居在此處?想想,前兩種可能性比較大!
“茅山自然風光清新秀美,山區形勝獨特,枝繁宋茂,景色迷人,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這裏的山不高卻秀雅,這裏的水不深卻澄清。春遊茅山,山林滴翠,草木芬芳。滿世界的嫩陳襯托這一處綠山,滿山間的野花給了這山林一路的狂想。薄霧輕如紗,夕陽宛如畫。夏遊茅山,綠樹成蔭,蔥蘢一片。大家可以在綠樹掩映下的九曲十八彎上揮汗如雨,欲與大山試比高;也可以朝觀日出,暮賞彩雲。雨後初晴,但見一絲薄雲在深穀幽林間繚繞,此時山上的樹木閃爍著猶如水晶般晶瑩的綠。……”
美女導遊深情地介紹著,她長發飄飄,亭亭玉立,微風吹拂,風姿綽約,身上的紅色長雨衣隻遮到膝蓋,露出兩截光潔勻稱的小腿,腳上踩著透明的水晶涼鞋,白淨的腳趾上塗著紫色的指甲油,十顆豆蔻相當精美,誘惑。
偶爾大一點的山風吹來,那女子身上的長長的寬鬆紅雨衣便飄飛向一邊,不經意間便顯露出裏麵包裹著的誘人曲線,傲人的身材,真個是凹凸有致,珠圓玉潤,前麵挺,後麵翹,中間腰肢纖細如水蛇。
周圍路過的不少男人都會忍不住回過頭來觀望,貪婪火熱的眼神肆無忌憚地在這紅衣女郎身上掃來掃去,這紅衣女子注意到了那些男人的目光後,並沒有絲毫不悅,反而隱隱有幾絲得意,悄然挺了挺****,讓自己的魅力顯得更加惑人,一顰一笑,簡直勾死人不償命。
“大家快點,快點,後麵的隊員保持隊形,可不要掉隊噢,我們的時間是很寶貴的呢!”這個女子說話有些嗲,看見後麵有幾個老人似乎走不動了,就眉頭一皺,不過想了想,還是笑著說道。但是笑容總感覺有些牽強,不自然,就給人感覺那種,好像委屈了自己,很勉為其難的樣子!
那個老人累得氣喘籲籲,叉著腰,說道:“導遊小姐啊,咱能不能先休息一下,實在是累,走不動了啊!”
導遊小姐頓時眉頭皺得更緊了,臉上顯現出明顯的鄙夷之色,不耐煩地說道:“才走了多久啊就走不動了,走不動就不要出來旅遊啊。真是會折騰人!”
“你怎麼說話呢?”那個老人身旁的老伴不高興了,說道。
紅衣女郎不樂意了,我媽都沒教訓過我呢,你來教訓我,當即頭一仰,道:“我怎麼說話了?我在講事實啊,我希望大家都堅持一下,畢竟,我們的時間是很寶貴的,我們是一個團體,我不希望因為某一個人的事情而耽誤我們整體的行程安排!”導遊小姐雖然長相漂亮,但是說起話來卻相當犀利,毫不留情,頓時,讓周邊的不少男人連連搖頭,心底裏產生了一種厭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