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蘇樂青這個名字也隨著《dus》雜誌最新一期的發布,瞬間在歐洲建築圈裏流傳開來。
畢竟這還是第一次有中國人的名字出現在《dus》雜誌,以前就算有華裔的建築師,但大多數都是以英文名字出現的,可是現在,一個中國人的名字出現在了雜誌中,而且設計的,還是他們西方獨特的建築:教堂。
頓時,歐洲建築圈的大論壇裏就出現了蘇樂青的作品,所有人都在議論著蘇樂青這個教堂到底設計的算不算好。
ArhDaily論壇,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築資訊網站,為全球設計師們提供最前沿和最具影響力的建築案例,幾乎所有的建築師都會在這裏交流討論,所以在蘇樂青登上《dus》雜誌之後,ArhDaily論壇的議論群就徹底炸開鍋了。
“有沒有人看最新一期的《dus》雜誌?”有人提問道。
“怎麼了嗎?我馬上就要去拿我的雜誌了!”
“你是想最後的新人新秀中的那個中國人設計的作品嗎?”立即有人知道這個問題想要表達什麼意思了。
“是啊,真的很難想象那個建築居然是一個中國人設計的,中國人不是最擅長py嗎?”之前提問的人回答道。
“呃……這個問題,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你……”
“雖然中國人的創新能力不行,但你並不能否認中國人是有創造力的,比如造紙術、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這些,都是中國人發明的,沒什麼好驚奇的。”又有人道。
“的確,而且我們這裏是建築交流論壇,不是人種歧視的論壇,我們應該討論建築本身,而不是這個建築的人。”有人附和道。
“好吧,那聊聊建築吧,這是圖片,大家看看,這個蘇樂青把教堂設計成這樣,真的好嗎?這還是我們熟悉的教堂嗎?”提問的人把從《dus》雜誌上拍下來的照片發在了論壇上。
片刻之後,有人開始討論。
“是啊,教堂之所以是教堂,就是因為宗教、儀式,如果教堂沒有了威嚴,不再傳統,那還是我們熟悉的教堂嗎?或者還能是教堂嗎?那並不是創新設計,而是丟失傳統。”
看到有人話,立馬就有人回應他道:“你這個的太牽強了,教堂之所以是教堂,就是因為這裏是教友一起祈禱的地方,並不是因為宗教、儀式什麼的,如果教堂沒了威嚴,不再傳統,它也許不再是我們熟悉的教堂,但隻要教友還在,無論哪裏,那都是我們的教堂,用中國人的話來就是: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而且關於這個作品的評語我也看了,我覺得的很好啊,作為一個設計師,就是要打破思維定勢,不能你覺得教堂一直建成那樣,你就覺得教堂一定是那樣的,所以我覺得這個中國人設計很不錯。”
“至少我很喜歡這個作品,你們看看,那張傍晚的那張,從正麵看上去,整個建築很是寧靜,起伏不定的穹頂好像在模仿遠處的山脈輪廓,由一個纖薄的混凝土鑄造的外殼構成,屋頂支撐自身,因為每個波動顯著地落在地麵上。在屋頂結構的每個波浪上升到一個高峰,從詩篇得到詩意的靈感,清晰的白色形式是一個輕盈,動態的結構,似乎漂浮在山穀裏,水庭的強調結構的表麵失重,教堂從基座上升起,從它所坐的平地上升起,在其周圍環境中提供一個分層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