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基礎教材內容的結構再造(1 / 3)

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基礎教材內容的結構再造

財會教育

作者:李林紅

摘要:《會計學基礎》是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一門必修課,一本好的教材應該是自成體係,教材內容應該符合專業學習的要求。然而本文通過對我國市場上公開發行的會計學基礎教材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進行調查,發現專門針對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教材很少,且內容設計上不符合專業培養的目標。本文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希望能滿足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基礎課程學習的要求。

關鍵詞:非會計專業 教材 調查 內容結構

一、會計學基礎教材的現狀分析

目前市麵上針對初學者接觸會計、認識會計的入門教材主要內容大致相同,雖然名稱稱謂各異,但在本質上都是從核算的角度來介紹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原理和方法。因此在這裏,我們將這一階段的會計學教材統稱為會計學基礎。

(一)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基礎教材數量稀缺

會計學基礎是廣大經管類專業,如市場營銷、經濟學、工商管理等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學教材與會計學專業的教材在內容深度、結構設計上都應該有所區別,我們從網上查閱了公開出版的作為會計學基礎入門內容的教材,有《會計學原理》、《會計學基礎》、《基礎會計學》、《會計學》、《初級會計學》等教材,其中名為《會計學原理》有100多個版本,《會計學基礎》200多個版本,《基礎會計學》150多個版本,《初級會計學》有50多個版本,《會計學》有50多個版本,我們從中隨機抽取國內部分高校,如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出版社及高教出版社、立信會計出版社等出版的1992年以來的40本適合本科使用的教材,從專業分類和教材的連續性上進行抽樣調查。

國內大部分教材不作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區別,都定位為一書多用,普遍適用,希望滿足多層次的教學需要。這類通用教材占會計學基礎教材的98%。近年來出現了市場細分,有些高校專門針對非會計專業的學習而編寫出版區別於會計專業的教材,因為非會計專業學習的重點不在於會計循環、會計核算、賬務處理程序等各個環節,而是對會計財務報表的解讀和對經濟業務的透視。這些教材中有的引入大量的真實案例,通過案例分析來進行業務處理的講解和報表分析,基本上可以滿足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的需要。但是該種教材的數量較少,隻占1%,並且有一部分教材還同時注明適合高職高專學生使用。同時也隻有0.4%教材明確標明為財會專業學生使用。還有極少教材沒注明適合對象,這就給教師因材施教帶來困難。

進一步調查發現,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學基礎教材的連續性不高。教材的連續性體現教材的質量,教材質量越高,體現的連續性越強,注明為非會計專業教材我們統計最早的版本是2009年出版的。有限的、連續性低的教材版本和龐大的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需要的矛盾突出,教師也麵臨著教材選擇的困難。

(二)教材內容沒有體現新會計準則的理念

新會計準則在上市公司中應用已經六年了,雖然各高校經管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基礎教材也紛紛依據現行準則進行了及時的更新和調整,但筆者發現有關教材內容並沒有體現新會計準則的新理念。

會計理念是分析會計問題的一種基本的較為穩定的思維方式,是學生學習和思考會計知識的邏輯出發點,2006年會計準則中會計理念發生兩大變化:一是公允價值在新準則中的大量應用;二是更加重視企業的資產質量,強調資產負債表觀,真實公允地反映資產負債表日的財務狀況以及揭示可能存在的風險和權利義務,更關注資源的有效配置及企業今後的增長潛能而不是僅僅對曆史的總結。為了適應新會計準則的變化,理應把新的會計理念融入到教材中去。但是部分按現行準則新編寫的教材並沒有體現這種理念,隻是對會計科目按照現行準則進行了簡單的修改,對會計處理方法進行了更改。這將很難讓學生掌握最新的會計變化,理解會計之精髓所在。

(三)教材目標定位欠準確

目前,《會計學基礎》課程在各高等院校的經濟學、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非會計專業都有開設,但由於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業務的培養要求不同,從而對會計學基礎內容的學習和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育部2012年10月頒布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及專業介紹》,對經管類專業的培養目標做了規定並對專業進行了介紹,本文以經濟學專業、市場營銷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業務培養要求為例進行對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