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傑明·格羅夫納:光環下的天才少年(1 / 3)

本傑明·格羅夫納:光環下的天才少年

人物

作者:潛韻婷

看過本傑明·格羅夫納(Benjamin Grosvenor)的簡曆,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個詞就是“最年輕”。十歲成為最年輕的英國“紹森德年度青年音樂家”(The Southend Young Musician of the Year)和“埃塞克斯年度青年藝術家”(The Essex Young Musician of the Year)大獎獲得者,十一歲成為最年輕的“BBC青年音樂家”獎獲得者,十九歲成為最年輕的BBC逍遙音樂節開幕音樂會的演奏家。

2012年,二十歲的格羅夫納又得到了英國《留聲機》雜誌的雙重獎項——器樂獎和青年藝術家獎,是《留聲機》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兩個獎項獲得者。

如果說那些有著“青年”前綴的獎項是其在同年齡群體中實力體現的話,那麼接下來要羅列的那些榮譽則是超越年齡界限的實稱:2011年,格羅夫納簽約環球旗下的DECCA唱片公司,成為DECCA這個傳統頂級古典音樂廠牌半個世紀以來簽約的唯一一個英國鋼琴家,其後發行的首張《肖邦/李斯特/拉威爾》專輯獲得“樂評人的選擇”(Critics Choice)獎,英國《每日電訊報》把他評選為當年“年度十大英國人”;2012年,入選美國CNN的電視特輯《人民英雄》(Human to Hero)。

許多前輩奮鬥終身,也未必能像這位出生於1992年、現在隻有二十一歲的年輕人那樣,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不斷用業界重量級的成就刷新著世界記錄。如果站在未來的角度看作為“曆史”的今天,格羅夫納的發展軌跡無疑是“神童”的典型,而在神童身邊,總有那麼幾個重要的人物,默默守護與引導著這列生命小火車在軌道上順利前行。

母愛庇護下的不想長大

格羅夫納的父親是一名英語與戲劇教師,母親則是專業鋼琴教師,他是家中五兄弟裏最小的一個,哥哥們曾先後學習過小號、小提琴、吉他、單簧管等樂器,但都先後放棄了。格羅夫納並不是想象中那種自然而然對鋼琴產生濃厚興趣的“神童”,六歲決定跟隨母親學習鋼琴,僅僅是因為他發現學校裏的好朋友們都開始學琴了,而自己也想要加入競爭的行列一決高下。回憶起最初學琴時期的狀態,格羅夫納坦言當時的自己其實並不關心音樂,隻是把練琴當作一種挑戰去征服,與其他琴童別無兩樣,每日的練琴就像是一個運動員必須完成的身體訓練。八歲時,母親突然發現了格羅夫納身上逐漸展露的天賦:他可以演奏相當於鋼琴八級水平的肖邦圓舞曲作品,其完整程度超過自己任何一個大年齡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她發現小格羅夫納不隻是技術上能演奏,還能從情感上來理解作品。於是,原來隻為“爭一口氣”的學琴狀態發生了改變。十歲時,格羅夫納第一次登上正式音樂廳的舞台,彈奏肖邦的《降D大調夜曲》,他回憶說:“那一晚的觀眾有著很不一樣的氛圍,我感受到通過音樂和觀眾交流的喜悅,這對我來說是非常美好的經曆。從那一刻開始,我突然發現自己其實很想成為一名鋼琴演奏家。”

一年後,格羅夫納以十一歲最年輕的“黑馬”姿態,連續贏得四項英國為青年藝術家設立的評選大獎,開始受到業界的關注。然而回到家中,他隻是一個認真完成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後,在鄰居不斷的抗議聲中,在二手貝森朵夫(Bsendorfer)鋼琴上練琴的孩子,這架鋼琴是他從祖母那兒借了一萬英鎊,再加上自己參加比賽掙來的一萬七千英鎊買來的。即使是在獲得《留聲機》的雙重大獎之後,他還是一直與自己最小的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哥哥喬納森同住一個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