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冷門音樂CD陳列館 單簧管世家巴爾曼父子(1 / 3)

我的冷門音樂CD陳列館 單簧管世家巴爾曼父子

賞片評碟

作者:徐家禎

在漫長的音樂史上,很多在世時非常有名的大音樂家,待他們一去世,不但其作品不再被人演奏和出版了,而且連他們的姓名都很快被人遺忘了。但是,有時也因為某種偶然的原因,甚至是對作曲家本人來說很不利的原因,有的生前名氣並不很響亮的作曲家的作品,卻在他們去世一百多年後還能經常被人演奏。這裏我想到的一位音樂家,就是德國的單簧管演奏家亨利希·巴爾曼(Heinrich Brmann)。

亨利希·巴爾曼1784年2月14日出生於德國波茨坦(Potsdam),父親是軍樂師,所以亨利希從小就被父親送去波茨坦的軍隊音樂學校學習。十四歲以前,亨利希學的是雙簧管,後來他加入了普魯士皇家騎兵團的軍樂隊,就開始向樂隊的單簧管樂手約瑟夫·比爾(Joseph Beer,1744-1811)學習單簧管。比爾是波希米亞人,在奧地利和法國的軍樂隊中任過職,還去荷蘭、意大利、俄國和匈牙利等國旅行演出過,是當時歐洲最著名的單簧管演奏家之一,他的最大貢獻是改進了單簧管的結構:把原來四鍵的單簧管改成五鍵,從而使單簧管的音色變得更加豐滿、純淨及柔和了。

年輕的亨利希有了比爾這位名師指導,再加上自身天資不低,他的單簧管演奏技術自然就與日俱進了。1804年,二十歲的亨利希得到普魯士王子費迪南(Louis Ferdinand)的資助,向弗朗茨·陶緒(Franz Wilhelm Tausch,1762-1817)學習。陶緒當時是普魯士皇室的樂師,為普魯士皇後和威廉二世及三世兩位皇帝服務過。他在柏林組織了一個管樂團,培養、訓練最好的管樂演奏家。除了巴爾曼以外,瑞典作曲家和單簧管演奏家本哈特·克魯塞爾(Bernhard Henrik Crusell 1775-1838)也曾是陶緒的學生。如果說亨利希從比爾那裏學到了單簧管的演奏技術,那麼從陶緒那裏學到的則是如何用單簧管來闡釋作品的內涵。

亨利希·巴爾曼在軍樂隊任職期間,曾參加過幾次戰鬥。在一次戰鬥中,費迪南王子陣亡了,而亨利希則被法國人抓獲,成了俘虜。他最終設法逃了出來,轉輾到了慕尼黑。亨利希向慕尼黑朝廷毛遂自薦,終於獲得了皇室樂團首席單簧管之席位。他在皇室樂團任職近三十年,一直到1834年退休為止。

在慕尼黑任職期間,亨利希曾多次在歐洲許多國家巡回演出,成了當時歐洲最有名望的單簧管演奏家。1808年,他首先去瑞士和法國演出;1811年,他在慕尼黑成功地演出了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新創作的幾部單簧管協奏曲以後,就與作曲家一起在奧地利和德國巡回演出這幾部協奏曲,在柏林的成功演出幫助韋伯奠定了其在德國音樂界的地位;1813年,亨利希去了維也納和布拉格;1815至1816年去了意大利,1822年以及1832年,他兩次訪問俄國,受到聽眾們的熱烈歡迎;1819年,亨利希首次應邀訪問英國,在布萊頓(Brighton)為英國王子演出,還在倫敦連續演出了六個月,其中至少有兩次是與英國皇家愛樂樂團合作,演出他自己的兩部單簧管協奏曲。

亨利希·巴爾曼生前時常被人稱作為“單簧管的魯比尼”。魯比尼(Giovanni Battista Rubini,1794-1854)是意大利十九世紀上半葉最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其名聲之大就如以後的卡魯索、吉利或帕瓦羅蒂。人們之所以這麼稱呼亨利希,當然是由於他演奏的單簧管音色豐滿滋潤,表現力豐富多變,不像以前的單簧管聲音那麼尖厲、刺耳。大作曲家韋伯在日記裏寫道:“(亨利希演奏的)音色在每個音階上都純淨自然。”韋伯的全部單簧管作品幾乎都是為亨利希寫的,一共不下五部。而韋伯並不是唯一為亨利希作曲的大音樂家,德國另一位大音樂家門德爾鬆還有梅耶貝爾的全部單簧管作品,也都是為亨利希所寫的。1829年,門德爾鬆認識亨利希時隻有三十三歲,比亨利希的兒子卡爾隻年長一歲多。據說亨利希思維活躍、性格開朗、易於親近,所以朋友很多。上述幾位作曲家不但為他作曲,而且都是他很親近的朋友,在他們的書信中,經常可以找到亨利希的名字。

在音樂史上,有人把亨利希·巴爾曼視作是“現代單簧管吹奏法之父”。亨利希用的是十鍵單簧管,這在當時是一種十分先進的單簧管,雖然早在1812年,德國單簧管製作家伊凡·繆勒(Ivan Müller,1786-1854)已經研製出十三鍵和十五鍵的單簧管,但是這些新型的單簧管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尚未得到廣泛應用。亨利希主要是在吹奏技術上做出了若幹重大的改進,使得單簧管的音色變得更加圓潤自然,音域也變得更為寬廣,韋伯、門德爾鬆等作曲家為他創作的單簧管作品,都是特意按照他的演奏技術特點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