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2 / 2)

總而言之,關於女媧的傳說是多如牛毛,誰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但是,關於女媧的記載卻也有不少:

《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製匠之?”王逸注:“女媧人頭蛇身。”

《說文解字》:“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麵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淮南子·說林篇》:“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媧所以七十化也。”

《太平禦覽》卷七八引《風俗通》:“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

《繹史》卷三引《風俗通》:“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淮南子·覽冥篇》:“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洪水。”

《博雅》引《世本》雲:"女媧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帝王世紀》:"女媧氏,風姓,承皰羲製度,始作笙簧"。

雲雲種種加起來,真的讓人對她非常的向往,也非常的崇拜,相信很多人都會有著跟我同樣的感受以及體會。而且,女媧造人的神話,也反映出了早期人類社會的生活狀況。眾所周知,人類曆史上存在母係氏族社會時期,當時婦女在生產和生活中居於重要地位,子女隻認得自己的母親,不認得自己的父親。女媧造人的神話不正含有母係社會的影子嗎?

而且,女媧在山西太行山區眾多活動遺跡的存在,和有關女媧“煉石補天”故事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充分證明女媧這位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已經具備了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帶領民眾抵禦自然災害和克服自然災難的偉大勇氣、精神和高度智慧、能力;意味著處於中石器時代後期的母係部族社會,已經進入到中國古代文明社會的黎明時期。

至於說女媧和伏羲的故事,那更是精彩絕倫。而且,對於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人們絕對都會不自覺的去欣賞、陶醉或玩味、品評。所以他們之間的“兄妹成婚”,莫不為後代的子孫所津津樂道。

雖然,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那是有違常理的,但又有誰說不可呢,作為那時候的情況來說。再說古時候的人,不也都多以近親通婚的嗎?又有誰去理會那麼多,隻是有的時候,回想起來會覺得那麼的不可思議,難以理解。

而,女媧補天的故事據說是發生在處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帶。在距離日照不遠的天台山極頂(現在是日照湯穀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一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補天台高聳在上,神鼇低臥台下,神跡茫茫,山岩蒼蒼。對於故事的出處,清朝琅琊人王隕的文章裏麵有記載(見附件)。連女媧煉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記.正義》引《太康地記》記載:“城陽姑幕有五色土,封諸侯賜之茅土,以為社”。日照商時屬姑幕,漢代歸城陽。後來羲和氏族用此女媧補天台作觀象台,又稱觀星台,現在遺跡尚存。

所以,在我的內心深處,真的相信她的存在。而且,就算她是虛幻的也罷,至少心中懷抱著的是自己年幼時候深深沉迷的神話傳說,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它的確帶給了許多人豐富的幻想,也帶給了許多人無窮的樂趣。

而在這之中,我最感神奇的卻是傳說女媧替人類建立了婚姻製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被傳為婚姻女神。而之所以會建立婚姻製度,那是為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所以她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這樣,以後就無需她自己那麼辛苦的不斷製人了。

所以,在年代久遠的時候,全國各地的村落都會專門設立一座女媧娘娘廟。而酈道元《水經注》在講到渭河支流葫蘆河時,也還特別提到該地古老的女媧祠。

所以,在接下來的這篇文,是我自己經常會幻想到的雲雲種種,希望大家能夠喜歡。當然,覺得不喜歡也沒關係,畢竟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個無法磨滅的童年幻想,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