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陳丹青:放今天我們仨都過不了藝考1
又是一年藝考時
聽上去,這是一個溫暖可愛的故事。40年前,他們仨騎著腳踏車呼嘯在上海的弄堂裏;40年後,三位老友帶著他們的畫與故事,行走中國。2011年12月12日下午和晚上,在南京先鋒書店和南京大學,他們被兒女輩的年輕人簇擁圍繞,激情的口哨聲四起。
老友依舊,人生不同
40年前,是1971年。三個上海少年,因為畫畫而彼此撞見,林旭東19歲、陳丹青18歲、韓辛16歲。整個70年代,林旭東家位於淮海路上的西式公寓——也是他們仨的美術館。林家的歐洲範兒和西洋畫冊,是他們的全部眼界。若幹年後,陳丹青的《西藏組畫》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裏程碑,美術評論界認為這是中國繪畫擺脫蘇聯模式轉而向歐洲追根溯源的開始。
臨近80年代,他們相繼考入中央美院的不同院係。此後星散,陳丹青和韓辛去了美國,林旭東留守北京。
2000年,陳丹青回國,過去10年中,他成為“說話、寫字比畫畫多”的作家。林旭東則成為電影專家,他是中國新銳導演,從張元到賈樟柯的幕後軍師、顧問乃至剪輯。在法國獲獎的大型紀錄片《鐵西區》,是他全程剪輯的結果。這期間,少年時就曾與豐子愷、林風眠一同挨鬥的小天才韓辛,在美國藝術界站穩了腳跟。他曾作為全球8位藝術家之一被法蘭西學院邀請到莫奈的花園,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創作。
難耐三角關係中的兩位兄長都在國內,韓辛於2009年回到北京。三位老弟兄終於可以再度一起寫生。
到2011年,他們已經認識40年了。不久前的一天,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三位老友撣去附著在40年來創作上的塵土,讓這些畫品重見天日,而畫展就題為《四十年的故事》,同名畫冊也同時出版。
“放在今天,我們仨都過不了藝考”
“最近我收到上海一位初中女生的信,說已經獲得美術速寫九級專業證書,並保證初中畢業前必定通過素描九級專業證書。天啊!畫畫還可以這樣的嗎?”陳丹青用“毛骨悚然”來形容他的感受。
《四十年的故事》中,收錄了三位畫家20歲左右未經任何院校培訓的習作,自然靈動。然而,“倘若投胎80後90後的美術考前班,我們死路一條”。
當下正是藝考季,千軍萬馬擠往藝考獨木橋。現實的問題是,一個愛畫畫的孩子,處在中國這樣的考試製度中,該怎麼辦?長期生活在國外的韓辛給出的方子是:自由自在地畫,什麼都不要管;不要因為是孩子畫畫,就用兒童畫具——要用最好的畫筆、紙張和顏料。陳丹青打斷老友的話:說點兒國內實用的!他給出三個建議:1,還是要參加藝考,縱然藝考製度有種種不是,真正有才華的人還是會出來的,“可是我不能擔保那個人是不是你”;2、盡量多地看最好的畫展、畫冊,不要給孩子灌輸什麼,孩子自會感知;3、假如經濟條件許可,多去國外。“改革開放的最大好處是,國門開了,我們可以去國外,國外的也可以進來,我們可以自由選擇。” (來源:《市場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