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挺身而出(2 / 2)

在這個時代裏,讀書人幾乎沒有別的出頭的途徑,唯有一條路——參加科考。一朝榮登桂榜,光宗耀祖,他們人生的第一個使命才算是完成了。雖然讀書人中真正可以考中舉人、進士,入朝為官的,少之又少。但你要讓他們真的放棄這個機會,卻比殺掉他們還讓他們難受。可是,眼見著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被人無情的打擊,他們卻隻能幹瞪眼,這些人的心裏也是難受的。

因此,這些東林的支持者,大多都是帶著歉疚的心情離開雲間茶樓的,為他們不能在東林與萬鬆書院較量的關鍵時候出一分力,而內疚。

楊舉不愧是個聰明人,他一眼便看穿了這些士子們的這種心態,他正是要充分的利用眾士子的這一種內疚的心情。於是,唐轍一離開茶樓,楊舉便大聲的向著台下的眾士子道,“至庸十分感謝各位對我東林的支持,雖然因名額有限,不能讓更多的年兄參加與萬鬆書院的這一場比試。可是,至庸對眾年兄的感激之情,卻不敢稍減。至庸來時,帶來了幾本先生最新板刻的專講‘致用’的新書——《明經世文暫編》。一會兒,我會讓人在門口發給眾位年兄。

凡到場年兄每人一本。”

這些茶樓裏的士子們本來一個個都垂頭喪氣的樣子,這時聽到楊舉的話,又都高興起來。這當然並不僅僅是因為楊舉的送書,更重要的是楊舉對他們的重視。讀書人向來都有這個毛病。他們不怕吃虧,最怕別人瞧不起。楊舉的這幾句話,無疑是抬高了眾人的身份,使他們的麵上也光彩起來。

而對於楊舉來說,無論此次與萬鬆書院的比試是勝是敗,他都要盡力的拉攏士子們的心。這是他們東林黨一向以來的傳統,也是他們一向來的優勢,所以,他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在各地的士子們心中樹立起東林黨的良好形象。

在古代社會,由於沒有電視、互聯網這些新聞媒體,文人們便成了社會輿論的中心和代表。誰贏得了天下士子之心,也便是贏得了輿論、贏得了民心。

而浙江,向來被浙黨看作是大後方和老巢,浙江的士子們,也幾乎全是浙黨的支持者。為了能在浙江這個對手的大本營裏播下種子,楊舉他們這一次也是花了心思和血本的。

好在,東林黨的多數重要人物,都是家資巨富。錢,對他們來說,倒不是什麼問題。

送走了這些捧場的客人,就該輪到俞仁他們這四位重要人物了。當然,還有一位不太重要的徐胖子。

俞仁看了一眼早於他們報名的兩位仁兄。這倆位是一對兄弟,兄長叫吳鵬,弟弟叫吳鷹。這兩兄弟長的有五六分相似,都是屬於一表人才型的。不僅僅身材修長、麵色白皙,還都同時留著一小縷淡淡的胡須。兩人也不是浙江人,原籍鬆江府,不過是隨家人暫住在杭州。

可是考試的時候,他們還是要回原籍考的。明代的科舉製度便是如此,這就跟我們近代的中考、高考要回原籍考差不多。

俞仁看到這兩兄弟嘴上的胡子便感覺不舒服,看他們模樣,不過二十五六,也隻比俞仁大五六歲,卻一副老氣橫秋的模樣。

楊舉與幾人客套了一翻,便親自領路,將五人引上樓。

吳氏二兄弟也不客氣,當先便跟著楊舉身後上了樓,在盧象升的推讓下,俞仁隻好跟著吳氏二鳥的屁股後麵上了樓。

俞仁才走到樓梯口,便見方才的那個小廝還站在原地。隻是這時,他已換上了一副討好的笑容,似乎很怕俞仁跟他算方才攔架的罪。俞仁並不多看那小廝一眼,便直接跟在幾人後麵上了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