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聚和新村(2 / 2)

俞仁的草棚才剛搭好,聚和門的人便陸續的從四麵八方趕到這兒來了。俞仁帶著梁如繼他們,對這兒進行了徹底的摸底,之後又劃了幾張規劃圖。然後,大家便按著規劃圖上的位置開始挖河渠了。

可是,聚和門的人雖然大多數都響應梁如繼的號召,到這兒來建設新世界了,但因為他們本來人就少,又有不少是拖家帶口的,真正能幹活的不過一兩百人。眼看著再有三四個月便開春了。要是在開春之前挖不好河渠,便要耽擱一年的生計,俞仁決定還是請些人來幫他們挖渠。

但因為本地農家多數都有種麥子一類的冬季作物,不易容請的到人,價錢還很高。俞仁便想起山東的那些災民了。於是便派人到山東一帶一些受災的村子裏去請人。

那些災民看到俞仁開出的條件不僅每天管吃飽,還可以另外掙五十文錢,很快便來了一大批。

這些災民多數也都是拖家帶口一起來的。不過,他們卻不用別人為他們準備什麼,自己便在工地旁的荒地上搭起了臨時的草棚,一家人便住在那兒。雖然看上去條件很艱苦,但每天可以掙到一家人的口糧,這些災民已經感覺很幸福了,幹活也格外賣力。

很快,一條十裏長的河渠便開通了。那些災民眼見工程完工,以為又要回家過那朝不保夕的日子,完工那天,大家的情緒都格外的低落。在災民們排著隊來領工錢時,俞仁突然宣布了一個消息:

所有參加工程的人,隻要願意留下來,每人可以分五畝的荒地。而且仍然管他們的口糧,直到來年的夏糧收獲。隻是,這些口糧是借給他們的,以後等家裏收的糧多了,是要慢慢還的,但是不記利息。

以後在這兒種地,每年隻要向他們交三成的租子便可以了。這三成的租子包括了交給國家的一成稅賦。

那些來挖河的五六百戶山東災民聽了這個消息,一個個激動的一夜沒睡著。結果,他們一個都沒有走,全都留了下來。

在災民們忙著挖河渠的這些日子裏,俞仁也沒有閑著,他忙著與梁如繼他們另外組織人建學堂。他們在一座小山邊建了一所可以容納兩百名孩子的學堂。俞仁還給這個學堂建了一個操場和一些簡單的體育設施。閑暇之餘,他又給學堂編了課程表。

他建的這所學校,並不以教孩子們儒家經典為主。文科隻以識字為主,而重點是在雜學上。醫藥、算術、各項雜技,包括木工、打鐵、冶煉、紡織等等,此外還教兵法。此外,俞仁還專門設立了科學實驗課。課本由他自己親自編寫。他希望可以教會這些孩子他所知道的一些科學常識。

當然,這些都還隻是俞仁的設想。因為要教這麼多的科目,便要請各方麵的專業人士來教學。眼下,最缺的就是人了。

而在所有的任務中,俞仁覺得科學實驗課的教本編寫是最難,也是最重要的。但由於在這方麵,他無法找到幫手,因此進度一直很慢。好在這些暫時也都還用不著,就算是編個三五年,也不影響什麼。

倒是學堂搭建的很快。幾間青磚瓦房搭起來以後,俞仁決定先讓孩子們到這兒來試學。於是他派人下去通知,無論是聚和門的孩子,還是那些後來的災民的孩子,隻要大人們願意,便都可以送過來。送入學堂的孩子年齡限製在六到十五歲。

凡送進學堂的孩子,不收任何費用,一日三餐由學堂負責。

那些災民們聽說還有這樣的好事,自然個個願意,紛紛把孩子送了過來。至於先生,便暫時由俞仁與梁如繼充當了。這些孩子幾乎都不識字,俞仁雖然對他們寄予了厚望,卻不得不從頭一點點的從最基本的識字開始教他們。

【今天是聖誕節了,在這裏祝所有的朋友、童鞋們聖誕快樂,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