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毒瘤”,存在的普遍說法是指的秋元康首創的“akb商法”。
即通過出售cd搭載握手券、生寫、總選投票券的形式。
看似是在做音樂,其實相當於買握手券、生寫、總選投票券送cd。
所以akb的音樂作品看似銷量很大,其實就是將大量的cd在拆開抽取完握手券、生寫、總選投票券之後就直接扔掉了,根本就沒有人聽。
而且akb的單曲質量時好時壞,在大熱之後更是常常“人帶歌”。
拋開她們一年出五張單曲不提,加上ske、nmb、後來的hkt、乃木阪46,還有後續的ngt。
再加上劇場的曲目,全部都由秋元康作詞,哪出得了多少好作品。
當然,說是樂壇毒瘤也不盡然。
akb係的作品大多數消費者是宅男,這些人本身就不是傳統音樂消費者。
換句話說,他們的錢不花在akb身上,也是花在acg身上,不一定會買其他人的音樂作品。
但不得不說,akb的大熱導致很多唱片公司開始主打團體偶像,歌唱得好不好無所謂,人長得可愛會賣萌就行。
這樣就導致一些長相不行,不會賣萌。
但聲音特別好,特別有音樂天賦的歌手難有出頭之日,長遠來看會對樂壇造成不良影響。
聯想到這些情況,隨著akb的蒸蒸日上,事務所在加快擴大整個團體的規模,不斷招人的同時也早就了有不少的前輩成員宣布畢業離開。
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在事務所內得不到太多的資源,自身也沒有多少粉絲推的人選。
秋元康和aks為了將組合的人數維持在可以新舊交替的穩定的前提下,招募八期生其實就不那麼難理解了。
但是!理解歸理解!讚同不讚同又是一回事。
aks本就不是鐵板一塊,縱使李賢哲不斷的對aks還有秋元康提供資金支持,給他們提供決策方陣指點。
甚至早早的將akb的所有權握在手裏,這家公司也不是他一個人能夠說的算的。
天高皇帝遠的道理是存在的,總會有人在他不知道,或是看不見的眼皮底下搞些小動作。
漸漸的,aks內部被分成了三個派係來維持這個整體的運營。
秋元康自成一派,這一派的人做什麼事情都會以秋元康的個人利益為先。
而秋元康的利益,某種程度上又代表著幕後主人的利益。
第二個則是aks自成一派,這些人或是自主加入,或是被事務所以正當的途徑招募入社。
他們背後所代表的職位有很多,科長,部長,助理等等。
甚至aks係裏還有那些移籍成員背後的所屬社的影子。
這些人表麵上看起來不不顯眼,但如果聚攏成一團對抗秋元康的話....
第三個就是akb這個完整體。
隻不過和事務所高層之間的摩擦內鬥比起來,akb派係倒是顯得有些上不來台麵了。
值得一提的是,akb的內部所分成的派係,基本上就和aks內部的派係相差不大。
高橋南,早期她是堅定不移的屬於肥秋一派。
但自從自身合約被移籍之後,她對秋元康就沒有多少的個人感情在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