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①揭諦,波羅揭諦②,波羅僧揭諦③,菩提④薩婆訶⑤。
①揭諦:揭是揭示,諦是真理,揭諦就是揭示真理。
②波羅揭諦:揭示到達彼岸的真理。
③波羅僧揭諦:僧指眾生,本句指讓眾生都來揭示這是到達彼岸的真理。
④菩提:指絕對的“是”。
⑤薩婆訶:疾速而無阻礙。
【譯文】
因此,般若波羅密就是:去、去,到彼岸去,大眾到彼岸去,去是吧!
【評析】
最後一節連用了幾個揭諦,表述了般若波羅密多咒就是揭蔽,通過揭蔽而不斷地趨向展現,通過揭蔽而叫開了佛教真理之門。般若波羅密就是通向真理的途徑。可見,般若波羅密揭示了人們在哲學追問活動中以終極指向性的開放態度,來對世界萬物本質的無限追問,使佛教哲學的探索活動成為了一個無止境的否定和懷疑過程,表現出佛教哲學的真理並不在於它揭示什麼,真理在於揭示著。
聖一法師把這一咒語理解為:揭諦揭諦——去、去,波羅揭諦——到彼岸去,波羅僧揭諦——大眾到彼岸去,菩提薩婆訶——迅速成就證菩提聖一法師:《心經講記》,1992年於九龍文化中心。。這一認識給我很大的啟示,前麵指出了彼岸是純思,即“是”。“到彼岸去”就相當於黑格爾的“去是吧”!而“菩提”在這裏也應指“是”,那麼,“迅速成就證菩提”也相當於“(迅速地)去是吧”!
由於《心經》的開篇是觀“是”,結尾是去“是”,反映了佛教哲學的起點也是終點,是一個自己創造自己的體係。黑格爾用“有、純有——沒有任何更進一步的規定(相當於‘去是吧’)”開始了他的邏輯體係,又反映出《心經》與黑格爾邏輯學的共同之處。黑格爾的《邏輯學》是西方哲學史上最典型的本體論,那麼,《心經》也應是佛教最典型的本體論。再聯想到黑格爾對佛教哲學的深刻理解,他曾從佛教哲學裏借取了許多例子,我們是否可以懷疑,黑格爾對《心經》有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