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番外二 姚貴君(一)(1 / 3)

在京城,姚家屬於不上不下的那種人家,他們家起家早,開國的時候就跟著高祖皇帝混了,但是功勞一般,沒撈到世襲罔替的國公,而是封了個靜安侯,可不降等襲五代。

大周立國以後,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大部分的勳貴,都被皇室養了起來,剛開國的一二十年,邊疆偶有戰事,各家就跟搶什麼似的搶得發瘋,姚家根本輪不到。

到了後來,大家都習慣了優越的生活,也就沒有搶著出征的事情發生了,何必搶呢,反正自家是有爵位的,隻要不造反,日子就能過下去,沒必要太過拚命。

轉眼百年過去,除了世襲罔替的八家國公府,開國時那批勳貴的爵位,幾乎都傳到了頭,大部分人家的子弟都是一代不如一代,一旦沒了爵位,就從雲端跌落泥地。

姚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他們家的第六代沒差到一事無成,也沒強到能靠一己之力,將家族的爵位延續下去。因為已經是爵位傳承的最後一代,第五代靜安侯是沒有立世子的,更要命的是,他的身體還不好,常年臥病在場,搞得他家嫡長子終日憂心忡忡,他爹要是去了,他們家就什麼都不是了,他可不想像他的一些朋友那樣,從世家少爺變成平民子弟。

這位大少爺想了又想,發現自己讀書不成,習武也不成,唯一出眾的就是一張臉,其他再無優點。要是個有骨氣的男兒,想到這裏估計能氣死,氣不死的該發憤圖強了。

可人家姚大少爺就不,他另辟蹊徑,充分利用了自己相貌上的優點,在皇家組織的馬球比賽上大出風頭,一舉拿下了嫡公主的芳心,成功尚了主。

當時的皇帝是個疼愛女兒的,一看未來女婿連個爵位都沒得繼承,立即宣布靜安侯的爵位,多襲一代。就這樣,姚大少爺利用美貌為姚家立了大功,他們家的爵位可以傳六代了。

後來,嫡公主下降,給姚家生了嫡長孫。公主一想不對,她老公有了爵位沒錯,可是兒子沒有啊,實在是太可憐了,就回宮去求父皇母後,打算給兒子求個前程。

皇帝一想也是,那可是親外孫,沒有爵位不像話,可是姚家的爵位傳了六代,已經是開恩了,再讓他們傳下去,對其他人不好交代,就打了個折扣,讓姚家降等襲爵再傳三代。

公主是個識趣的,曉得父皇是為自己著想,乖乖謝了恩。姚家人聽說爵位還能傳三代,都很高興,降等沒關係,重點是三代,那可是好幾十年,到時候沒準還有什麼際遇也說不定。

在那之後,又是將近百年的時間過去了,姚家的爵位再次傳到最後一代,這次就是子爵了。雖然從時間來說,他們和八家國公府一樣悠久,都是開國就存在的,不過地位,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而且這一回,已經站在勳貴圈子邊緣的姚家,連尚公主的資格都沒了。就在姚家眾人紛紛為自己做好打算,隻等姚老爺子去了,就要過上普通人的生活時,姚家四少爺姚逸中了秀才。

不要小看這個秀才,姚家往上數九代,沒有一個人考中過。再說了,這位四少爺中秀才的時候不過十四歲,要是過幾年中了舉人、進士,姚家還是能有前程的。

雖說曆代沒人出仕,都是靠著祖宗基業吃飯,姚家畢竟在京城混了這麼多年,人脈多少也有點,兼之姚逸夠聰明,夠努力,他的科舉之路,比起普通人,還是順利很多。

綏和十九年,姚逸中了進士,二甲十七名,相當不錯的名次,然後他就進了翰林院。

按照姚逸當時的想法,他在翰林院待三年,就要想法謀個外放,京官雖然好聽,手頭卻不寬裕,他們家一大家子,除了盼望祖父多活兩年,就是期待他能飛黃騰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