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詭嬰(1 / 2)

蕭淩看著我們兩人這情真意切的樣子,沒有再說什麼話。等到柳月的情緒恢複了穩定,蕭淩才問到:

“報仇?那也得等我們活著從這石塚中離開才是。邱明啊,反正我思來索去是沒有出這墓地的主意,你看著辦吧。”蕭淩的思想總是那麼現實,設身處地的思考問題,隻是偶爾有些不著調。

“嗯,我想過了,咱們從近來到現在是不是呼吸都很順暢。這裏的空氣很清新不是嗎?”我說。

“是啊。”

“那漢白玉石門還記得嗎,完完本本的封閉在了墓道口,那裏是不可能有空氣流通的。所以……”

“所以肯定有通風口!”

“通風的地方不一定是個口徑很大的洞口,但最起碼那裏的洞壁比較薄弱。從那裏下手,應該就可以找到出去的方法了。”

“可是這是墓地啊,真的會有通風口嗎,總覺得有些不靠譜。畢竟咱們原來去過的那些陵墓都沒有的。”

“你也真是笨啊,沒聽柳月說嗎?這石墓是葬送這些吃了丹藥人的墓地,每隔一代就會有人前來送葬,是長久的墓穴,不是僅僅埋一個人就永久封閉的墓穴。而且每次送葬的人來祭拜先祖後,都會在這侍月樓歇息,如果無法保證空氣流暢,人會在裏麵呆長久嗎?”我說著。見蕭淩還有些迷茫,又解釋道:

“古人密封有些陵墓是為了防止墓主人及陪葬者的屍身腐爛,也為了防止墓中陪葬品的變質氧化。而這墓中呢,凡是吃了不老藥的都不會腐爛,吃了長生藥不忍煎熬而自殺的人的屍體,就是抽真空也一樣變老變朽。”

“什麼是‘抽真空’?”柳月睜著眸子不解地問。

“……沒事,我繼續解釋。還有陪葬品,這裏的器具大都是青銅器和紫檀木,外加那些楠木製的槨木,都是高度防腐的器具。就更不用說剛才見的那個水晶龍蛇棺了。這些也應該是先祖們早就料想好的。”說罷不由有些感歎中華民族偉大先租的智慧。

蕭淩聽完好像終於接受了我的說法,又問:

“就算是這樣,我們怎麼才能找到這通風口呢?”

“是啊,相公,如何來找?”

“就算找到了,那通風口過於偏僻,比如說在某個大殿的穹頂呢?那樣我們也夠不著啊,那幾個大殿至少有八九米高!”

他們兩個接二連三地問到。沒辦法,我指的一一解釋。

“怎麼可能在穹頂!”我先否認道,大學時我也兼修過建築結構,對這個我也是懂的。“大部分開山建築穹頂都是弧形,,以求穩固。若要開口,都隻能自內而外開鑿。你可以受力分析一下,假如從外麵開鑿的話,就像磕雞蛋一樣,一不小心就會使建築頂層像蛋殼碎裂一般導致穹頂岩麵的崩塌,這幾百年的工程就會功歸一簣,不可能。

再說由內而外,這八九米的高度,人們會費這麼大的周折嗎。而且由我建築學的知識,自古來所有開山建築,沒有一座在建築內頂作業的。”

“哦,原來是這樣,那你繼續說如何來尋找吧。”蕭淩聽我說完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有些自慚形穢地說。

柳月對於我話中的很多名詞不是很懂,跟著點頭稱是,一副似懂非懂的樣子,可愛極了。

“至於怎麼找嘛,有一定難度。我聽姑姑告訴過一個方法,還沒試過。今天就試試,不過這得需要一樣道具。這東西,我們沒帶來,就看這龍蛇墓中有沒有了。”我故意賣著關子。

“相公盡管說,凡是墓穴中有的,柳月一定竭力助相公之力。”柳月說道。

“大哥,你就不能直接一點。你這是要逼瘋我的節奏啊,快說。”要是在墓穴外,這小子見我這樣拐彎抹角,一定早和我罵起仗來了,這時也不得不言辭文明。

“蠟燭。”我幹脆地說。

“什麼,一根破蠟燭就可以?拿打火機豈不是也可以。”蕭淩顯然不相信我的話,有些著急地問。

“蠟燭這裏有,這侍月樓中有幾大箱子,是人們歇腳時照明用的。”柳月說完拉我去了她廂房旁邊的屋子裏。

當我看到所謂的“蠟燭”時不由得有些鬱悶,這哪裏是蠟燭,分明就是那些燈奴手中的燭台,油燈而已。好吧,這也怪我。從現存文獻看,我國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蠟燭是蜜蠟。蠟燭的原料,有黃蠟、白蠟等多種。黃蠟是蜂蠟,也就是蜜蠟。自史書記載,蜜蠟的出現還在西漢,而月兒說這墓穴的完工早在秦末漢初,那時候,也隻有油燈、燭燈這種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