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花船的曆史與未來
教學隨筆
作者:孫立灝
我的家鄉位於淮安盱眙,盱眙花船又叫“劃旱船”常在過年時才進行的一種民間藝術活動。自然我從小就對它耳濡目染,長輩的熏陶,使我對花船有種特別的偏愛。每逢過年的時候,總會見到花船演出,從正月初二至正月初八,挨家挨戶的拜年。人們通過這個藝術活動來祝福在新的一年裏全家幸福安康。同時也流行於山東等地,表現形式上稍有差異。盱眙花船之所以能在廣大農村一直保留傳承至今,是因為他是集說唱、舞蹈、音樂於一身,形式活潑,氣氛熱烈,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然而當下盱眙農村花船的生存環境卻不容樂觀。盱眙縣文化局已經將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花船藝術是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我們不能放棄任其消亡,而應該加以保護和重視。
盱眙花船比外地花船在製作上較為講究做工也精細,一般為雙層樓船,有的單艙有的還做成雙艙,單艙裏容一個姑娘,雙艙則容兩個姑娘,船高約五尺,長約八尺,寬約三點五尺。船的骨架以竹為料。船身和船樓是一體的。領頭的小醜手裏拿著竹篙,後麵的漁婆子手持芭蕉扇。樓船、竹子骨架外麵糊上彩色金銀紙點綴一些彩色素絨絹花。船頂紮一個能迎風旋轉的模型燈,船體罩湖藍色或白色布麵,一般紮成重約30—40斤,不能太重。
在服裝上,多與“花”聯係。服飾紅豔,“花船心”姑娘上身著大紅服裝,下身著綠褲,腳穿紅絨布鞋,梳一條長長辮子,雲鬢盤詰,伴舞姑娘服裝多為一身粉紅色漢服黑布平絨布鞋,也梳有一根長辮子,也有梳兩根短小辮子,伴娘手拿紅色綢帶,隨船舞動。漁婆子是大襟紅褂,下身著黑褲,頭戴藍布手巾,後來,隨著時代變遷,現在後麵老太婆改為媳婦扮演,也有是年輕小夥子扮演,手持木漿一個,隨著舞動,倒也有情趣。樂隊服裝則是新衣褲,在大的活動場麵或是大型活動中,也有黃衣白褲,以示隆重,平時農村演出,不太強求,這是考慮到經濟因素。
花船是一種模擬水中動作的民間舞蹈,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表演藝術。具有曆史傳承性。花船,是陸地上的船,花船舞中有開船、劃船,在風浪中顛簸和順水急馳等獨特表演形式,形式生動活潑,動作優雅流暢。不論是道具上還是從表演上都有別於其它的舞蹈動作,其鮮明的地方特色顯示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花船舞蹈表演,曆來是鄉村文化,而且,是為烘托春節期間節日喜慶之氣氛,明顯帶有祈祥納福的性質,因而,其民俗性不言而喻。花船表演的本身就是增加熱烈、歡騰、喜慶的氣氛,凡是會唱歌的姑娘皆可報名參加,充分體現了自娛自樂性,幾乎每個人把能參加花船隊表演,作為一種光榮。花船在過去表演時,所編所唱皆為迎福納祥的吉利語,現今唱詞也隨時代發展,社會進步而改成頌揚社會新風尚、新變化、新成果的內容。另外,在動作上、音樂上、舞台形式上加入了時代的氣息和符合時代的舞蹈動作編排。花船舞作為民間歌舞,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花船心”的姑娘必須是當地歌手佼佼者,尤其在唱功上要有真功夫,另外,花船的紮製、漁婆子的詼諧機智,都帶有一定的藝術色彩。